讀須文蔚教授的文字,是從大學時代開始的記憶。身為文學擁護者以及傳播學院的學生,須教授所參與的《創世記詩刊》、《新聞學研究》,也是渴望求知的年歲,極其重要的文字餵養。這些年來,多次聽聞須教授在忙碌教學工作之外,也帶領著大學資訊志工進入東部原鄉部落,不只教導部落居民學習數位科技,更在意「閱讀」對人心啟發的重要性,同時持續募集數位相機、鼓勵部落青少年書寫報導,《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一書,記錄著這十多年的美麗故事,且聽聽須文蔚教授的分享。
你也可以一起關注偏鄉!
須教授和團隊所推動的「小攝影師的三個大夢:相機.課程.展覽」計畫,徵求您手邊閒置的相機、手機、平板,歡迎寄到東華大學給須文蔚教授!
#小攝影師的三個大夢 Little Photographer
---
關於《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2110
十五年前,須文蔚帶著大專資訊志工進入原民部落;兩年後,他接下數位機會中心輔導團的任務,準備帶領大學的團隊,協助花蓮五個社區的電腦教學、文化記錄、產業輔導,還有社會照顧;二○一五年,他的輔導範圍從最北的宜蘭石城火車站到最南的花蓮富里火車站,直線距離兩百六十公里。
這個「深深蹲下,接近土地與人群」的過程,須文蔚與夥伴們一做就是十五年,不是沒有過憤怒與紛爭,但是須文蔚笑著說:「我可以只寫溫暖的故事嗎?」這也讓他寫下一篇又一篇與人相遇的動人故事──富源阿媽們跟不聽話的滑鼠、加灣一對老夫妻想為部落張羅新的電腦教室、頂著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的高材生,不當科技新貴反而窩居故鄉新城樂當大夥的「工具人」……
須文蔚說:「當我述說這十五年來經歷的故事,每一個閃亮的名字都是主角,我和他們一起在宜蘭與花蓮的農村、部落或海濱,共同為明日的機會繼續努力。」協助者與被協助者相遇的點滴,就如同劉克襄在《十五顆小行星》裡所說:「有一些人一輩子,執著地認真活著。他們就像一顆顆小行星,在浩瀚的世界一隅,以各種璀璨獨特的生活經驗,兀自折射出不同的光影和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