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東南亞的主政者來說,在其施政的優先順序上,少有比教育更為重要的主題:前馬來西亞總理馬哈地在位的最後一年,教育改革是施政中心;泰國總理施那瓦特拉,急於改進當地學校的狀況,在三年內就更換五位部長;新加坡政府官員言必稱「知識社會」與「終身學習」;菲律賓憲法中有關教育的規定,比美國的人權法案還冗長。


教育是帶動經濟的火車頭

  在一九九七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前,教育就公認是東南亞經濟超速成長的動力。如今,教育被譽為可帶動另一波好景的火車頭。而事實上,東南亞在教育表現上,仍然相當出色:在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以及越南,超過三分之二以上的孩童進入中學就讀,而在南亞的印度,則只有二分之一左右;至於大學程度的教育水準,東南亞的就學率更為顯著,而當國際間比較學生的數學與科學程度時,新加坡經常名列前茅。

  金融危機似乎並未對東南亞的教育產生嚴重影響:儘管財務緊縮,在馬來西亞與泰國,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仍有增加,而菲律賓與印尼,亦維持在相當穩定的水準;另外,外國的援助提供了短期的津貼,也讓東南亞的孩童在金融危機後,仍少有輟學的現象。人口結構的變化,也對東南亞的教育產生正面影響:在印尼,泰國及越南,學齡兒童的人數已度過高峰期,開始下降,而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到了二○一○年也會有相同情況。


權力下放讓教育動起來

  雖然東南亞各國的教育狀況看來不壞,但是政治領袖們卻擔心,如果無法提供更有多的技術勞工,則外國投資將流失,經濟成長也岌岌可危.因此,東南亞各國政府急於改善教學品質,並且延長孩童就學的期間。例如,在泰國,義務教育剛從九年延長至十二年,而且還繼續研究,是否應提供整整十五年的免費教育;馬來西亞則是希望在二○一○年以前,提高大學入學率至百分之四十。

  當然,這類積極提升教育水準的野心,相對需要昂貴的費用,而沒有一個政府不缺錢用.因此,東南亞國家的政府採取比較不花錢的手段來改革教育:將公立學校的行政權力下放至地方.泰國把教育部的職員裁減三分之一,將決定預算等各項權力交給地方學校行政區,如此一來,公立學校的校長有權聘用與解雇教師,甚至家長們也將賦予某些權力.另外在印尼與越南,正進行類似的分權措施。

  越南的共產黨政府亦開始允許私人興學,因為對國家來說,這是最低價的選擇。就如同其他東南亞國家,傳統上,越南提供一流的免費大學教育,給它的一流學生.但是在一九九三年,由於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加,而小學與中學教育佔去大部分的教育預算,越南政府開始同意私立大學與學院的設立。如今,越南的私立大學院校達二十三所,學生人數超過十萬人。


推動私校設置

  另外,在馬來西亞,從一九九○年代中期開始推動私立大學的設置,現在其數量已經超過公立大學.對外國人來說,東南亞地區內,推動私立學校教育最積極的國家惟新加坡莫屬。透過配合本區域內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新加坡希望成為所謂的「全球校舍」:在二○一三年之前,新加坡計畫吸引十萬個外國學生,並將教育在新加坡收入的比例,從百分之二提升至百分之五。美國的芝加哥大學,法國的INSEAD商學院已經在新加坡設立分校,另外有九所外國大學和新加坡互有合作關係。新加坡政府的下一步,則將推出私立中等學校,以及餐飲與藝術學校。

  亞洲開發銀行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高等教育的私有化,一般而言,是一項合理的政策,因為受高等教育的人民所獲得的好處,是比國家整體可獲的利益為多.也因此,亞洲的公立大學學生,有來自於較富有家庭的趨勢。

  私立學校教育的好處之一是,家長可決定自己的小孩讀華文學校或英文學校,也可以決定宗教在孩童教育上應扮演何種角色.例如,在菲律賓以及印尼,不同宗教團體所成立的中等學校,就相當常見。

(本文整理自李佳珍主持,每週三、五08:00-09:00播出的「展翅上騰」節目內容)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