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初期,盧雲神父(Henri Houwen)的一篇文章對她產正面的影響。盧雲說,如果一個人不能躺下成為惡水上的一座大橋,別人就不能通過他走向十字架的路。
她被此說法震撼,期許自己成為惡水上的大橋,也就是願意揭露內心的黑暗、掙扎與恐懼,藉著自己深層的揭露,引發讀者生命中深層的震撼,這就成為她寫作的一大特色。對原本強烈保持隱私的她不是容易的,但她因為認定自己是宣教士而學會了這點,使她的文章真誠而有力。
以本名發表文章十多年,三年前她決定以筆名莫非發表文章。原因是無論她寫作主題是探討婚姻、交友或者生命價值,總會表達出對所揭諸的問題的肯定看法,但隨著年齡增長,她發現人世中的萬象風光與人心裡的千巖萬壑,都不是可以用她的肯定句含括的,她寧願用嘆問句表達自己的意見。
而「莫非如此」的後面代表的就是一個問號,因此她選用了「莫非」作為筆名,代表她試圖帶給讀者更寬廣的思考空間。
婚姻重在認定與磨合
她的寫作主題多在探討交友、婚姻,對婚姻自有她的一份見地。她認為人是關係的動物,而婚姻是最親密的關係。婚姻中最需要的是彼此的認定與承諾,並且願意彼此磨合。這是需要雙方努力的過程。
她在近二十年的婚姻中,最深的體會是要成為另一半的幫助者,而不是以自己的所長去突顯對方的短處,而是以己之長去補對方之短,使自己成為對方的資產而不是負債。其實,這也就是聖經中所說二人成為一體的真意。可惜的是,多數在婚姻中的人並未真正享受到上帝造婚姻的美意,就輕易放棄用心經營婚姻。
面對社會的改變,女人的角色不像以前,但是在轉變過程裡,她建議女性要懂得溫柔的堅持,以堅韌的柔性去爭取女子的獨立與天空,才能走得長遠,而且能獲得男性的理解與尊重。
她提到,夫妻是共處一條船上的人,需要互補彼此的裂縫,而不能跟著別人去捅對方的裂縫,這點是現代婚姻中被忽略的。
至於她最關心的獨身女子呢?
從十多歲就一心準備好要嫁個好男人的她,在近三十歲時才結婚,她親身走過單身渴望婚姻的痛苦,因此對這樣的朋友有更深的理解與關懷。她表示,一個人無論單身或結婚,都必須用心培養與自己玩與自己相處的能力,才不會因為沒有伴而白白浪費許多美好時光。
單身者擁有已婚者羨慕的時間與空間,但是因為缺乏生活重心,以致沒有做最好的運用,也不懂得為擁有這些而心存感謝。她建議每人要學習建立為別人而活的生活觀,將生命重點放在別人身上,或可擔任義工,或可認養乾兒女,或是照顧家人,服務社區教會等等。
總之,每個人都活在關係中,需要被滋潤,也需要滋潤別人、彼此扶持,能夠在這三方面取得平衡,無論結婚與否都會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寫出永恆的光與生命力
提筆十多年來,寫作帶給她豐富的內省機會,也讓她能有意識的閱讀與生活。雖然,沒有過往的高薪,卻找到生命的正確位置。
一路行來,她的作品取材更寬更廣更深,不變的是起初的熱忱與真誠的分享。藉著寫作,她思考,她成長,未來,她仍本著宣教士的精神,不斷付出,發光發亮,期望在有血有肉的人間萬象鋪陳中,帶給讀者永恆的光束與突破生命困境的力量。
(本文整理自丁莉製作主持,每週二至五00:01-01:00播出的「佳音夜來香」節目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