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積極態度的人,凡事都會往正面方向去想,這樣的人,壓力比較小。人因為對事情想法不同、態度不同,也就決定結果的不同。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遇到挫折、澆冷水、責難等等狀況,如何能在種種困難中堅持到底,棄而不捨?使事情終於柳暗花明?一定需要一種積極而正面的態度,否則我們可能自己先喊停。 通常一個有積極態度的人具備幾種特質: 一、 自信 相信自己能夠解決問題、相信事情一定會好轉、相信再忍耐一會就要柳暗花明。 自信與成功 為何有些人能力很高、卻仍然欠缺自信;而有些人能力普通,卻充滿自信?自信是一種對自我能力的認知,自信心的多寡,與人的實際能力不一定相關,而往往受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看法的影響。 一個成年人缺乏自信可能與幼年成長經驗有關,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從母腹起就可以感覺到周遭人對他存在的看法,如果他的家庭不歡迎他的來到,他就會充滿不確定、不安全感,成為一個自我形象不佳的孩子。這是因為被他的環境(原生家庭)所拒絕與忽略。孩子如此,長大的我們亦然,如果我們周遭充滿輕視自己的人,我們就會逐漸接受這些負面話語的暗示,而相信自己的確能力不佳。 一個人開始做一件新事時,不一定會做得好,此時如果周圍的人(父母、主管、同事),以負面言詞來責罵、嫌棄、批評、嘲諷,我們就會被「反鼓勵」,而不容易養成對這件事能成功的信心,因而半途落荒而逃。如果能堅持到底,焉知不能成功? 勝於自信的信心 基督徒所說的「信心」又與「自信」不同。自信是對自己能力的信心,而「信心」則是對神的認識而產生的信心。人如果沒有對神的信心,只有對自己的自信是不足的。因為過度自信讓人驕傲,剛愎自用。而自信如果依賴別人的肯定,則往往一遇人的負面態度就信心動搖。 聖經上說人如果有信心,就能移山,能夠成就超越自己能力的事。因為有對神的信心,因而能夠不被環境中的不可能攔阻了行動力,並且能克服萬難堅持到最後一刻。人可以對自己沒有信心,但對神有信心。這樣的人好過對自己有信心,卻對神沒有信心的人。因為對自己再有信心,自己的能力終歸是有限的。 二、 戰鬥精神 這是一種運動員精神,不論跌倒、力竭還是遠遠落後,都繼續堅持到最後而不半途倒下去,這是一種逆轉頹勢,轉敗為勝的心理力量。美國電影很重視運動員精神,凡是越挫越勇、屢敗屢戰的精神,就是所謂的戰鬥精神。 戰鬥精神與解決問題 戰鬥精神源自於信心及堅忍的毅力。一種寧願戰死也不願束手就縛的勇氣。解決問題需要這種精神,才能忍耐過程中的種種痛苦,這痛苦包括忍受周圍人的懷疑,不明朗的前景,一時無解的問題,障礙未除去前的停滯,問題惡化的混亂以及團隊士氣的瓦解危機等等。 誰能解決問題?是那願意忍受這些痛苦,默默尋找解決之道,並堅毅的奮鬥直到問題解決的人。解決問題好似與癌細胞作戰,形成問題的種種原因如同癌細胞,必須找到正確的藥物,然後持續殺死癌細胞一段時間直到完全消除為止。如果半途終止治療,癌細胞就繼續蔓延。 同樣解決問題必須堅忍的與問題奮鬥,直到完全解決,就能喜樂的享受成果。如果解決一半,問題因子仍會繼續破壞,因而週而復始,最後被問題打得精疲力竭,心灰意冷。 戰鬥力來自信念 而戰鬥力從何而來?一方面是一種自小養成的習慣,一方面是信念使然。聖經中的大衛是吃了許多苦才登上王位的人,他曾在他寫的詩中說:「我受苦是與我有益」。所以人忍受痛苦的能力像肌肉一樣是可以訓練的。 成年後成為基督徒,更是體會到神願意我們得勝,不願意我們被困難打倒。戰鬥力因而更多來自於對神的認識所形成的信念,深信神必幫助凡站在神這邊的人。愈多這樣的經驗,就越能夠在困難中堅持下去。 新約聖經腓利比書,有句許多人熟悉的話:「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這種堅忍奮鬥的精神是解決一切問題不可或缺的。 這段期間談關鍵競爭力就到此結束了,期望藉分享這主題,使父母對孩子及年輕人都重視培養這些能力,但願我們個人、社會及國家都的問題都能逐一解決。 |
(本文整理自紀惟明主講的「展翅上騰—Office EQ」節目內容,讀者可於佳音網站「節目精華」處點選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