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倫夫婦(右)與作者(左)合影。

  今年九月下旬,秋天季節 ,在微風徐徐、飄著小雨的夜晚,一場華人聖樂盛會正在人潮簇擁的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這是楊伯倫聖樂事奉六十週年作品音樂會,六十年持續的歌唱、六十年不止息的創作、不停止的讚美,滿載豐富的感恩…。

  音樂會集結香港教會音樂菁英,男高音謝芷琳、男中音林思聰、女高音梁靜宜、小提琴演奏家張希、衛理兒童合唱團,以及由李忠民牧師指揮的香港中華聖樂團聯合演出。

  一曲又一曲由楊伯倫所創作的詩歌,從合

唱、獨唱、樂器演奏到全體大合唱,每句歌詞、每段旋律,都深刻印在來賓的心中。除了已有的舊作,也有新作品發表。劉俠杏林子生前委託楊伯倫為其創作的詩《生命之歌》譜曲,這首歌在這場音樂會中首度演出。杏林子的愛與精神深深感動世人,而楊伯倫所譜出「生之頌」的旋律,一樣讓令人為之動容。

  楊伯倫,廣東新會人,一九三一年出生於繁華的上海。十六歲那年有機會參加上海富吉堂少年詩班,並學習小提琴開始,他的生活就與聖樂息息相關,用音樂與上帝對話,用音樂傳揚福音。

  對於詩歌創作,一直是楊伯倫心中的感動。早期參加詩班演唱,或者是以小提琴演奏,雖然能夠幫助人更親近上帝,但每次也僅止於一場音樂會的人數。於是他期許自己能成為寫詩歌的人。透過詩歌可以將福音傳到更多地方,讓更多人明白上帝的恩典與愛。而楊伯倫所創作的詩歌,每首都有動人的故事、豐富的內涵,使聽者無不被吸引、感動。

  去年有機會到香港拜訪楊伯倫,當時他才剛動完手術,高身兆的身材更顯消瘦虛弱,但他仍然熱情接待我們,侃侃談到對聖樂的願景及許多尚待完成的事情。特別提到時間很重要,分秒都不能浪費。即使如此,他仍然願意花時間陪伴我們,詳細解答關於聖樂的問題。積極熱誠與謙卑柔和的態度,讓人不禁加深對這位長者的敬意。

  楊伯倫的作品有現代詩歌旋律,又有親切的中國味,介於傳統與現代之間,中西融合。他的詩歌,不論內容是教導、勸勉、安慰、鼓勵,總能令人感同身受,一遍又一遍的聆聽、


音樂會結束,許多人上台向演出者獻花。

歌唱。

  在「楊伯倫聖樂事奉六十週年作品音樂會」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所有的演出皆為國語詩歌,但參加音樂會的人有九成五的人以廣東話為主要語言。聽完整場國語詩歌之後,最後由作曲家上台致詞與感謝卻是我聽不懂的廣東話,當下因為不適應以致於有些錯愕,但在明白楊伯倫創作詩歌的源由後,才豁然開朗。

  楊伯倫表示,世界華人大部分唱的是國語詩歌,為了迎合大眾需要,讓詩歌能夠與更多華人接觸、交流,所以他創作的詩歌也是以國語(普通話)為主。

  楊伯倫極其謙卑,凡事感恩的處事態度,常讓周圍的人受益匪淺。提到感恩,我想到一九九二年他為香港北角衛理堂四十五週年紀念創作「當感謝」詩歌譜曲時,特別以三個「T」開頭的英文字母:「Thank God」、「Talk to God」以及「Task for God」,惕勵自己及所有的基督徒要常常用心靈來感謝頌讚上帝。

  他說:「就是要在禱告和唱詩歌時感謝上帝,在讀經和安靜默想時要與上帝交談、重新得力,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為主而活、用行動來完成聖工,不要做個只會講卻沒有生活見証的信徒,用行動來感謝主是真心的感謝。」觀其言察其行,這就是楊伯倫的生活態度。

  音樂會最後以「願那靈火復興我」這首詩歌,邀請台上台下齊聲高唱,像是四面八方而來的頌揚讚美,也像是楊伯倫充滿喜悅與感恩的心懷。

(「音樂部落格」陳倩儀製作主持,每週日下午18:05~19:00首播,隔週日早上06:00~07:00重播)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