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瞭望台】

 

喚醒心中的彼得潘

談成年單身子女與父母的關係

 

>黃夏成 佳音電台「成為發光的職場達人」節目主持人

 

聖經創世記224節提到,「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這是健康的人類文化的基本模式,每一個世代的人學習成熟獨立的肩負個人及家庭的責任。但是在工業化的社會中,我們延長了在封閉的校園中的時間,也缺乏在生活中訓練自理自主的能力。

因此,近二十年來亞洲地區出現了許多無法獨立自主的青年人,甚至缺乏為自己人生負責的意願和動機,他們被稱為尼特族。尼特族即沒有就學、就業和參加培訓計劃的青年人,他們大部分還住在父母家中。

台灣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近年來的調查,1529歲青年中,尼特族比率大概一成,推算約47.2萬人。

拒絕長大的彼得潘

「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是心理學詞語來敘述這些在社會中未成熟的成年人。專家指出,當事者常見的特徵約略如下:

1. 不負責任又過於自我為中心。

2. 十分缺乏自信,不敢勇於任事,面對工作會找藉口逃避。

3. 依賴心很強,希望隨時有人可以幫忙他。

4. 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順易情緒化或放棄。

5. 人際關係有障礙,尤其與異性交往到需要承諾時,會臨陣脫逃。

這些「彼得潘」們也被稱為「媽寶」,他們沒有主見,凡事都要父母為他們作決定,甚至出手代勞。

這種無能的行為現象,主要根植於童年時受到溺愛或過度保護,始終擺脫不了父母庇護的心態和慣性。

在直升機父母供應與監控下長大後,他們仍然無法獨立自主,一旦遇到困難便會採退化的防衛機轉來因應,變成如小孩般依賴,藉以免去承擔責任。

當社會變遷加速、工作競爭加劇時,他們便會退避到父母的羽翼下,放棄了生命的自主權。

今年第一季主計處的數據統計,30歲以下的受雇者195萬人,有六成以下薪水不到3萬,9成以下的青年月薪不到4萬,其中2024歲這個年齡層,失業率高達12.59%,代表每78個人就有一個人是沒有工作。

失業所造成的自我價值感貶抑,更加重了他們畏縮的行為,形成養兒啃老的悲劇。

喚醒彼得潘的策略

這些身體長大心智未成熟的大人,他們無法喚醒或驅動自己為人生負責,需要環境的養份和身旁的人拉一把,才可能動起來逐漸再恢復自主能力。

我從生命教練的原則為基礎,以協助他們內在小孩成長為目標,發展出以下的五項策略性做法:

一、真心接納以重建關係

被溺愛的小孩,他們在情緒和人際關係上通常十分脆弱,即使他們對父母有高度的依賴,卻無法建立和諧的關係。

父母親對待這樣的孩子,大部份是邊救濟邊責罵,給他們錢也不客氣地給臉色,他們在糾結的情緒中,越發退縮和沮喪。

父母要學習打從心底去接納孩子的生命價值,以真誠的態度互動,目標是重建良質的關係。

不要再問「你到底什麼時候要去找工作」,而要問「你有什麼需要」、「你目前最需要什麼協助」,讓他在被接納的感受中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二、陪伴以修補破損的自我價值

除了殺時間的活動,了解他真正感興趣的事,花時間陪伴他一同參與,然後才有機會引導他進行其他健康的活動。

陪伴,是為了表達接納與關心,也能貼近的了解他的生命狀態,同時讓他體會受重視而有助於自我價值的恢復。

三、肯定以增進其自信心

找機會肯定他在任何方面有正向的言行,尤其是稱讚他在品格或態度上的表現,即便只有那麼一丁點,父母願意誠心的肯定是可以增進孩子的自信心。

四、授權以操練行為能力

接著,可以將家中一些事務請託他協助處理,可以先從他可能較不排斥或有些興趣的事上開始。第二步可以協助有些日常家務事,例如購買日常用品、繳費等,甚至有時順便多給他一些錢,購買他自己的物品。

五、打造正向效應的社群關係

如果父母及家人能夠用以上的方式對待家中的「彼得潘」,一陣子後就可以帶領陪同他跨出長大的一步,走進健康的社群參與有意義的活動。

身心的康復需要時間,當我們為家人營造有生命養分的環境時,他們一定可以重新拿回生命的自主權。

 

[ 黃夏成主持的「成為發光的職場達人」節目,每週四0805-0900播出 ]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