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容易感冒,
而且每次都拖很久?
>宋晏仁 國立陽明大學教授、台北榮民總醫院 家庭醫學科特約主治醫師、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庭醫學科主任醫師
有些人幾乎從不感冒,很少這痛那痛;但有些人每年都感冒兩、三次,每次都咳一、二個月。身體的防衛系統到底怎麼回事?你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防衛系統、遠離感冒與全身不適?
人體的防衛能力,
只有百分之三十由基因決定
感冒是病毒感染,常感冒的人顯然身體的防衛能力出了問題。人體防衛能力來自免疫系統功能,很大一部分由基因控制。但是,科學家早就發現,任何疾病的遺傳因素,大概只占病因的30%,剩下70%是基因與環境、飲食、生活方式互動的結果。
經常鼻竇炎、腸胃或尿道感染的人,是因為免疫功能不好;但重複感染也會減弱免疫功能,使人更容易生病。接觸藥物、化學物、重金屬,或暴露在一某些輻射下,甚至生活壓力,都會破壞免疫系統。當然,飲食、特定營養素,或缺乏特定營養素,也都會影響免疫功能。
所以身體的防衛系統,其實不斷與生活方式、飲食內容以及環境互動,是雙向的反應:生活飲食及環境因子向免疫系統傳送信號,而免疫系統則判斷這信號是敵是友,並調整回應方式。這調整過程,基因固然佔了30%的重要性,關鍵在於:我們可以掌握另外70%的外在因素,提升我們的防衛能力嗎?
改變環境、飲食與生活習慣,
可以改變基因表現
免疫系統有一半以上集中在腸胃道,是免疫組織密度最高的區域。負責免疫反應的基因在第6號染色體,就約有兩千個基因,佔了人體基因總數的十分之一,其中140個基因構成主要組織相容性複體(MHC),控制免疫系統與外來物質的互動方式。過去我們認為基因天生,把常生病歸因於「易感體質」,無法改變,墮入了悲觀的基因決定論。研究發現,其實我們可以利用基因與環境的對話,改變環境因素,調節基因信息,進而調整免疫功能。
許多自體免疫疾病的基因,例如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僵直性脊椎炎等,與MHC同樣位於第6號染色體,顯然與免疫調節基因相關。還有許多其他基因,也會辨別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等內容,判斷有益或有害,而後做出對應。如果反應激烈,就發生所謂的免疫疾病;反應緩和些,可能就出現慢性症狀。重點在於:基因與環境具互動關係,而我們可以透過改變環境因素,調節基因所控制的免疫反應。有許多自體免疫患者,透過調節飲食、減緩生活壓力,就達到很好的控制。
如何增進免疫系統機能?
近二十多年的研究確認,有些營養素可以增進免疫系統的平衡,攝取不足,就會損害防衛能力,這些營養素至少包括:鋅、omega-3脂肪酸、維生素A、維生素B群、維生素C與E、鐵、銅、離胺酸與精氨酸等。除了營養素,還有一些植物含有特殊化學成分,也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效應,例如:藍莓、蔓越莓、石榴等。另外,綠茶的兒茶素、菇類的某些成分,還有維生素D,也都能幫助抵抗上呼吸道感染。
但有一些食品,卻會損害免疫系統,最顯著的例子就是高糖分的食品以及油炸食物。喝一瓶可樂後一小時,免疫細胞的功能就下降40%!
遠離塑膠製品、殺蟲劑、空氣污染、重金屬、噪音等環境污染,也有助於免疫能力的健全。當然,適當運動(例如健走、慢跑)、優質睡眠(每天7-8小時)、減少壓力(靈修、聽音樂),也都能夠提升免疫功能。
總之,常感冒不要責怪體質,免疫功能有70%來自飲食、生活及環境因子,那都是你能夠掌握改善的喔!
魏德瑜主持的「家庭保健室」節目,每週五16:05-17: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