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英雄—
沈麟文、朱江淮
>應靜怡 「聽台灣水的故事」節目主持人、留美環境工程碩士、資深媒體人、益人學苑講師
沈麟文—
領頭,先腳踏實地
在臺灣河川治理規劃的歷史中,沈麟文(1912-不詳)是受人景仰的前輩,是臺灣河川治理規劃的領頭羊,永遠的總隊長。
接受挑戰 治山治水
沈麟文出生浙江,後來到福建致力水利,而他來到台灣之後就參與治水工作,其中,「蘭陽平原修堤治水」為人佩服。
宜蘭是河川沖積平原,地勢低平,以前水患嚴重。「總隊長」徹底了解環境條件之後,致力整治。例如「破布烏堤防」保養工程,保護了三星鄉;「金面溪改道及攔砂壩工程」,保護了頭城,並提高地方農產量。
他還接下連外國專家都怯步的「臺灣第一長河」濁水溪之挑戰,有智慧的「治水」也「治山」。
八七水災重建 榮授總統勳章
八七水災重創中南部,特別是烏溪、北港溪及濁水溪,受災最嚴重。當時政府編列三億重建預算,工程幾近「不可能的任務」,員林大排水埔鹽埤制水閘新建耗費兩年多,被沖毀後要想重建更是困難。雪上加霜,那時離颱風季只有半年,倘若未完工,颱風一來就全毀了。不僅眾人反對,連美國專家也主張颱風季後再動工。
但是沈先生看著災區大片農地無法灌溉,農民困苦,還可能發生糧食短缺。其次,若拖延搶修可能費用更高,因此堅持盡速動工。開工後,他長住工地,監工、解決各種問題,常以開水、麵包充飢,最後終於如期完工。這樣的精神與付出,使他獲得總統頒授七等景星勳章。
終身奉獻 永遠的總隊長
之後他到「省水利局河川治理規劃總隊」,即現今「水利規劃試驗所」擔任第一任總隊長,這是「永遠的總隊長」稱呼由來。他做事嚴謹踏實,任何工程均親自踩測,不收禮不關說,建立良好風氣,率領團隊進行嚴密詳實調查,提出全台主要、次要河川治理規劃報告,一生貢獻良多。
朱江淮— 寧願燒盡,不願朽壞
許多第一,台灣之光
朱江淮(1904-1995)是台灣第一位台籍電力專家,大甲溪水力發電的催生者。朱家是大甲望族,祖父輩從福建來台。朱父在日治時代就請政府籌設「后里發電廠」、「大甲自來水廠」,這激發他成為電力工程師。
他讀淡水中學時,由校長馬偕博士引導受洗,受到「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精神感召,後來考進日本京都帝大,是首位獲得日本國立大學電氣工程學士的台灣人。學成歸國後,即被「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錄用,成為第一位台籍社員及電力工程師。
戰後,他是第一批去美國觀摩的人員,主要參觀「田納西河谷管理局」,回國報告強調開發電源、培植人才、提高用戶服務。這些見解後來都一一實現。
高瞻遠矚 綜合開發
1953年起三年,朱先生致力「大甲溪綜合開發計書」。他見到大甲溪自達見到石岡的5、6公里間落差高達1,160公尺,從上游到下游可開發多級電廠,發電量是日月潭發電所三倍之多,最上游的達見水庫又有灌溉、防洪之效。朱先生辦理戰後接收工作,取得日文資料,建議修復電廠、完成三大電廠工程之後,要以大甲溪開發為遠程目標。
當時田納西「綜合開發」乃劃時代新理論,他從「大甲溪綜合開發促進會」,到1955年經濟部成立「大甲溪綜合開發計畫委員會」,「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大甲溪工作處」,都致力其中,也在1956年提出「大甲溪流域開發規劃報告」,得到政院批准。
報告完成後,朱先生被派任臺灣省建設廳長,任內推動了便民、利民及富民等工作。但他始終認定自己是電力工程師,一年後辭官,繼續開發電力工作。
最後,達見水庫計畫獲得美援。因為美國的其他主張,只建了大甲溪青山發電工程。直到1963年,世界銀行副總裁來臺,在政院和朱先生的說明之下,同意貸款。1969年,他退休數月之後,終於動工。由他規劃、推動將近20年的達見大壩,後改名為德基水庫,工程在1974年誕生,連接青山、谷關、天輪(即天冷)、新天輪、馬鞍及社寮發電廠,成為台電系統調節尖峰負載的主力,取代了日月潭發電系統,也新增與改善農田灌溉面積約8千公頃。
朱先生以信仰帶出服務的精神,為台灣電力發展竭盡一生。
故事提供:國際水利環境學院,欲收聽更多,請上佳音網站節目精華區「聽台灣水的故事」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