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故事
重新開始的水故事
學習聯盟
>應靜怡(「聽台灣水的故事」節目主持人、留美環境工程碩士、資深媒體人、益人學苑講師)
學習,生活擴充與進步
離開學校之後,我們如何繼續學習與進步?歐美最新「學習聯盟」理念,使個人、社會都不斷進步,並且更和諧。這個觀念是以「社會包容」為底蘊,再加上多層次、多方的視野,不只是在一個議題的專業上擴充知識,更是一種生活智慧的學習。
聯盟中美好的連結
如何與其他人、其他團體接觸?要如何去促成連結?「學習聯盟」機制從外面看起來簡單,但根據歐美等國的實際運作經驗,有一些看不見的基礎需要先被確認。學習聯盟的名稱,本身就表明,在這當中需要有一個連結產生,「在關係中學習」就是最重要的目標。
簡而言之,聯盟是在受到威脅的「水環境」課題上的共同關係中的互動學習。而當一群可能本來陌生的人,因為要創造並達成一個共同利益,而要一起學習或討論未來可能要走的一個方向之時,就需要有相同的核心價值。兩根支柱就是「對永續的看法」與「公義的思維」。如果不能一致, 大家就會像放煙火一樣散掉,無法凝聚了。
學習聯盟要成功,必須有一個追求永續的看法,不是為了一時的私利,而是能為了子孫後代而努力; 公義的思維是要想到許多無法為自己發聲的人,要考慮到社會弱勢,為他們爭取。
實際參與水庫的水故事
台灣許多水故事與是水庫有關的,大家也明白水庫並非天生長在那兒,而是用人工方式在上游將水聚積,好提供中、下游更多民眾之用水。為了保護水庫,必須在上游地區採取保育管理,然而對於當地居民而言,一切都改變了,甚至他們失去了自己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園。
為了保存中下游民眾權益,庫區居民作出了犧牲,然而這並不是金錢就能補償的,而是真實人生。況且大家都了解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往往不是金錢所能買到,所以如何彼此理解、達成共識,就需要將心比心了。
將心比心,開啟學習聯盟
當我們有機會和不同社區持續的交通時,就發現水庫地區上游的民眾,大都不斷訴說當初要蓋水庫時,誰跟他們承諾了什麼,但是後來許多部份都跳票了。或許是時代變遷、法令修改、人事變動…,當年的承諾有相當大的一部份是永遠沒法實現了。
這對原庫區居民來說,都令人難過又氣憤,好像當年承諾給了,他們犧牲做了,之後卻只得到因「民主」、「票數」、…而不覆行,而且當初給承諾者也說這一切不是他們能掌握的。所以到底誰能夠「還原」?在大家注重社會正義的時刻,他們是否真實感受到「轉型正義」?
放下身段,重新開始
客觀來說,庫區本來就不是我們這些中、下游住民的家,所以要尊重當地居民,並不是簡單的將這些人搬遷、給予補償就好了,也要想到人們的生活型態。就如同一棵大樹一般,當這些庫區居民被「轉植」到另一處時,他們是否能夠適應、是否生存的好、是否快樂,都是很重要的考量,也需要追蹤關懷。
雖然原庫區居民說的不一定每一件都很有道理,但是有些事情的的確確是我們沒有去想到的。例如水庫泥沙淤積,許多人簡單想就是把沙都排出去,排到海裡,但是泥沙並不能如人所願的就直接進海,如果積在中下游,到時造成河川氾濫、居住地淹水,那麼中下游的人也一定反對。所以大家需要坐下來好好商議,而不是只用一種直覺去思考,並且需要顧及各方狀況與需要。水環境不單靠民眾的意志就能隨心所欲,仍然必須放進個別的時空特性,在大自然的規律中,人們必需有智慧去調整適應。
過去有不少的傷害和誤會,要如何重新開始一個美好的水故事呢?若是能夠真正去聽他們的心聲,使他們覺得被了解,就開啟學習聯盟的前端,非常重要。
學習聯盟展開新的水故事
這些水環境事件並不是只能衝突而己,在學習聯盟中,大家學習到的是對方並不只是利益至上,而是有其實際的考量。其實能彼此理解,產生一種新的、往前的動力。
本故事由國際水利環境學院提供,欲收聽更多,請上佳音電台網站節目精華區「聽台灣水的故事」8月5日節目內容, 每週六09:05-10:00播出, 游進裕、應靜怡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