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台灣水故事
全民不漏財
-智慧水管理
應靜怡(佳音電台「聽台灣水的故事」製作主持、留美環工碩士、資深媒體人)
從小,我的外公外婆就教導我們要養成節水習慣,倘若水龍頭忘了關,漏掉的可不只是水,也是財!即使水龍頭只是沒有隨手關緊或是有破損,導致小小的「滴~滴~滴~」,也類似滴水可穿石之狀況,累積下來的漏水量是很可觀的。
美麗台灣要「保水」兼「保溼」
台灣2012年因自來水管線破損,一整年漏掉大約11億噸水,差不多就是五座石門水庫的量,甚至農水流失高達十八座水庫,非常可惜,我們不可不慎。
《經濟學人》雜誌曾經評比,歐盟城市年平均漏水率約23%,美加約13%,拉美約35%,非洲約30%,全球是24.6%,根據自來水公司網站數據,台水公司104年底之漏水率為16.63%。不過漏水「率」與漏水「量」還是要平行共看,才不會誤導自己。
通常大家誤以為缺水只是天候造成,雨下得少,以致水庫蓄水量減少,不過有些學者認為,台灣水資源因先天不佳、後天破壞,目前已面臨「口袋越來越淺,同時還有漏洞」,甚至有人說台灣「水資源」只類似「過路財」,看來台灣要加緊「保水」與「保溼」,才能保有「水水(美美)」台灣。
南非水故事 困境中的經費
國際上有許多成功案例,在水歷史中寫下成功的篇章,值得我們學習。例如南非的歷史城市-以富勒尼市(Emfuleni),供水系統老舊,漏水可換算成每年2000萬美元的驚人損失,還造成環境污染,付出更大代價。後來痛定思痛,完成五年計畫,獲得2010年全球水智慧雜誌(GWI)選為年度全球水效能計畫。
菲國水故事 啟動改善計畫
馬尼拉市城西供水系統超過130年,另外300萬人竟苦無自來水,不過,整個改善計畫需要六年,是一個挑戰。後來經過一年一年努力,不但達到目標,也獲得國際水協會(IWA) 2013年飲用水類別的計畫創新獎肯定。
台灣水故事 由你我來寫
因著網路發達,台灣比其他國家更有潛力發展結合高科技的用水新時代,讓這些改善計畫不只像是一個飄在「雲端」的夢幻想法,而是能夠實際推動的構想。
除了整合資通訊技術(ICT)、物聯網(IoT)與雲端大數據(Big-Data)建構水資源的智慧安全管理系統,最重要的是要適合並滿足在地需求。要做到就須全面了解台灣的水資源,並且回顧、深入解析水文化、水歷史,才能創造出屬於我們成功改革的水故事。畢竟,「智慧水管理」中的智慧才是重點。
何謂物聯網?
所謂「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是網際網路、傳統電信網等資訊承載體,讓所有能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實作互聯互通的網路。
物聯網透過新一代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具體就是把感應器(Sensor)裝置到電網、鐵公路、橋樑隧道、建築、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各種物體中,與現有網際網路整合。在此基礎上,人可以用更加精細、動態的方式管理,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準,改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智慧管理」層屬於系統之最上層,作為資料庫與雲端系統管理,提供使用者操作應用服務。使用者可藉由網路瀏覽器遠端登入查看設備狀態、量測儲存數據、趨勢圖分析、控制邏輯模組、報表統計、設備告警等功能,亦可水準向外與其他次系統進行整合,例如透過API(Web service)與影像監視系統、消防系統等進行整合,此階層為物聯網系統之整合服務價值核心。
在所有的管理中,人的心主導了一切的方向,所以我們的心如何思想,所得的結果也將如何。人的智慧畢竟有限,雖然能操作許多先端科技,然唯有謙卑面對才能不偏不倚,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本文摘自佳音電台與國際水利學院聯合製作,由游進裕博士、應靜怡主持,佳音電台每週六9點、羅東電台每週六11點播出「聽台灣水的故事」節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