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教師節特別企劃
詩146:6「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他守誠實,直到永遠。」
小腳丫到處走
生態教育從小紮根
浣熊老師畢業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生物系,現任「小腳丫到處走」自然生態教室創辦人,引領學齡前的幼兒及親子家長,以大自然為教室「走到哪,學到哪」。
這一切來自幼兒時父母喜歡帶浣熊老師和弟弟去大自然,看天上的雲、水裡的魚蝦,認識動物時也教導他們要尊重生命。當大多數女生都在玩芭比娃娃或扮家家酒時,天不怕地不怕的她喜歡和男生到荒郊野外撿動物骨頭及殘骸,回家之後,再從書本或其他教材找出動物的秘密,分享給其他人。
大學原本想從醫的浣熊老師在大一的研究室裡,為動物進行安樂死以做研究時,體驗到解剖不符合她的興趣,因此也讓她更加領悟生命的可貴。大學畢業後回台,有機會來到師大工業教育系的研究工作,並著重在學齡前的「翻轉教育」。
所謂的「翻轉教育」就是鼓勵小朋友建構自主學習能力,藉由思考、表達、發揮創造力的方式來啟發學習的動機。2017年,浣熊老師決定用本身的生物背景加上在師大研究的翻轉教育理念成立一個工作室,帶領小朋友認識大自然。
浣熊老師工作室的課程有兩種,第一是「戶外動物園」課,捨棄一般的走馬看花,利用很多教具,包括實體的標本例如頭骨、皮毛,還有仿真玩偶,帶小朋友到動物園認識動物們。希望藉由觸摸標本、教具與很多遊戲,讓沒辦法透過文字深入認識動物的小朋友玩中學、學中玩。
第二種課程是室內的「動物觀察課」,在課程中會與真實動物做近距離互動。這課程是親子共學,雖然小朋友會緊張,但通常更緊張的是家長,因為家長們在生長過程中習慣傳統教育體制,對不認識的動物相當害怕,尤其蛇類就是邪惡代表、蜘蛛就是噁心的反派,所以這課程也是顛覆家長的刻板印象。
此外,雖然課程是生物教學為主軸,使用孩子孰悉的中文母語作解說。但浣熊老師為了讓孩子有更多機會開發腦部語言的區塊,因此課程中會搭配英文的元素,藉此提升多元學習的成效。浣熊老師透過英文繪本、小劇場、仿真動物讓小朋友像認識一個新朋友般認識動物,漸進式的卸除小朋友心中的害怕,同時也教導孩子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與動物們互動。
在課程中,浣熊老師時常引導小朋友思考繪本裡形容的動物特性是真的嗎?例如玉米蛇真的會打結?當小朋友發現蛇的身體非常光滑,答案就不攻自破了。被烏龜咬住後真的要等打雷,牠的口才能鬆開嗎?原來只要將牠放在牠覺得安全的地方,例如水池裡,就會自動鬆口了⋯⋯所以像這樣的課程設計讓喜歡藝術的浣熊老師非常樂在其中。
很多家長都好奇浣熊老師到底養多少動物,其實養動物有幾個指標:第一是合法飼養;第二是動物的個性必須能跟人接觸,例如貓頭鷹是夜行動物,眼睛敏感畏光,且聽力非常厲害,若圈養貓頭鷹,對牠們來說非常痛苦。第三是必須有動物的醫療管道,不同的獸醫有各自擅長的領域,「在動物帶回家之前,你必須搞清楚這類型動物的醫生在哪裡,以及如何正確飼養?牠所需要的居住設備有哪些?」在這三項原則下,浣熊老師養的動物有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還有兩棲類的,其中光是蛇就有十幾條呢!
從事生態教育,常會追本溯源想到上帝的創造。浣熊說自己是幸運的,父母都是基督徒,一出生就能夠在基督信仰的環境下長大。雖然在尋找人生目標的過程中難免迷失自我,但就像她小時候曾在《睡夢鄉》故事繪本中讀到一篇『頑皮的小雪球』,浣熊老師覺得自己就是那隻迷失的小羊:小雪球,即便走失了,牧羊人也會放下其他九十九隻羊去找回她。
「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太6:26)」這句令浣熊老師最感動的經文,也提醒著我們,現在疫情嚴重,我們雖不知未來會如何,但浣熊老師有信心一切都能交託在主的手裡。因為神一直在看顧。
(文:SHINE。本文整理自魏德瑜主持的「佳音會客室」節目內容,每週日22:00-23: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