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懂。健康~樂齡生活讚!讚!讚!
台灣疫情突然大爆發,每日確診個案數由個位數到雙位數、甚至已到三位數,疫情警戒升級,指揮中心的記者會從每天一次增加為每天2次,許多企業採分流上班、各級學校改為遠距教學,新聞媒體、網路以及社群上與疫情相關的資訊紛至沓來,令人應接不暇,但往往是越看越心慌。
新冠疫情在全球已蔓延超過一年半的時間,台灣因防疫得宜,屢受國際稱讚為模範生,但或許也是因為「太平日子」過得久了,對陡然竄升的疫情難以適應和接受,因此近來社會出現了集體的焦慮,許多人的生活也陷入了慌亂。如何度過疫情的考驗,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
特別是對樂齡者來說,為了減少群聚,兒孫會減少探望的頻率,難免增加長輩的孤獨甚至恐慌的感受;如果本身又有慢性病,這段時間看病、拿慢性病處方箋等,可能都會變得很不方便,更增加了樂齡者的擔憂。
《樂齡生活讚!讚!讚!》節目專訪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羅惠群心理師,分享在疫情之下,我們應如何調適情緒和心理,讓自己身心安頓、持續以平靜安穩的心情度過疫情期。
在訪談中,羅心理師有幾個重要的提醒:
1、定時定量攝取疫情資訊:除了指揮中心一天2次的正式記者會之外,新聞媒體、社群網路或群組上,每天都有大量與疫情、防疫相關的訊息,讓許多人不知不覺養成了資訊強迫症,電視一直開著、或者是老是掛在網路、Line群組上,隨時隨地接收疫情訊息,形同一直處於疫情資訊大爆炸的狀態,不但難以消化相關的資訊,也容易讓自己變得更緊張焦慮。
其實許多資訊和新聞都是一再重複的,甚至有些並不正確,對增加防疫知識和資訊沒有幫助,建議我們每天在固定時間、一次只用一小段時間收看或收聽疫情資訊或新聞就好,其他時間看別的節目,也不要一直去看手機。
2、盤點物資:疫情爆發下,人們或許是基於擔心匱乏的心理、又或許是因為壓力大,想要藉著購物抒發情緒,因此賣場出現搶購人潮、網路購物大爆炸。
事實上,已有不少案例證實,賣場有高度群聚和染疫的風險,應盡量少去;另一方面,疫情雀起可能會激發很多人做了過度消費,買了家裡本來就有的東西,或是買的過量,沒地方存放、冰箱塞不進去,最後壞掉了,實在是很浪費。
建議在採購前,與家人進行物資盤點、列個清單,看看到底缺少什麼,再決定要加購什麼。
其實,台灣的基本民生物資應該是不會斷貨的,大家無須衝動性的購買。而從國外的例子也可知,即使到了所謂「封城」的階段,還是開放食物的採買,所以我們實在不必那麼緊張,買東西前先靜一靜、讓自己慢下來,好好想想。
3、強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為了防疫必須保持社交距離,但這是指「物理距離」,人與之間的心靈則應保持連結。這段時間與其一直單向式接受各種疫情資訊的轟炸,不如關掉新聞,增加與家人朋友間互動和來往,就算暫時沒有辦法見面,也可打電話問候,或者是透過科技的方式進行互動,在疫情下仍可好好維繫與家人朋友的關係。
對樂齡長輩來說,疫情期間可能兒孫無法來探望,更需要關心。一來,高齡者是疫情的高風險族群,特別是本來就有其他疾病的人,一旦確診新冠,變成重症甚至死亡的機率就高很多,因此,要特別關心家中的長輩,幫忙盤點慢箋的藥物存量和領取的時間,及早準備。
如果是沒有在住在一起的長輩,則運用科技產品如手機、平板電腦,進行視訊聯絡,兒孫透過平板跟爺爺奶奶講個故事,長輩跟小孫子說說笑,甚至可以異地一起吃飯、一起看同一個電視節目、電影,廣告時分享心得,等等。不要只是講個3、5分鐘的電話,運用科技、創意和設計,讓不同住的家人,每天仍有一段時間生活同步,這對減少樂齡者的孤獨和焦慮,應該會很有幫助。
4、練習專注:專心做一件事,如閱讀、聆聽音樂、進行手作,如打毛線等,讓自己持續專心一段時間,沉浸在那件事裡面,就不會一直去接受疫情資訊、胡思亂想,比較能夠讓自己安靜下來,不再那麼心神不寧。
台灣比許多國家更晚面臨疫情的考驗,因此,無論是政府的政策、一般人生活模式和身心調適,我們都有很多其他人的經驗可以參考,學習好的、避免錯的,相信台灣可以安然度過新冠疫情的挑戰。
(文:彭蕙仙。本文整理自彭蕙仙主持的「快樂送到家」節目內容,每週四16:05-17: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