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音特別企劃

 

百年媒體老店

廣播電台的下一步

 

 「現在還有人聽廣播嗎?」不少廣播人,似乎經常面臨如此的提問?然而答案肯定是:「廣播聽眾仍然存在。」廣播媒體自1920年代出現以來,歷經全盛時期的高營收及高收聽率,不可諱言地,此發展近百年的媒體也因新興媒體盛行而飽受經營壓力,但在經過角色調整後,廣播非但沒有消失、仍然持續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份。

然而廣播電台面臨多元媒體的風起雲湧,始終想方設法地、緊追著時代的腳步:從傳統FM、AM無線電波收聽方式到網路收聽建置、從即時線上收聽到各家電台紛紛推出精華節目隨選隨聽;直至今日Podcast、Clubhouse⋯⋯等不同聲音媒體平台的出現,廣播媒體仍然以「深度報導、多元內容、即時回應」之特性,紮實地走在人們的生活領域中。

與中高齡搏感情  與00世代交心

在00世代(2000年)的生活領域中,「網路」不再只是他們的工具,而是成為他們的生活伙伴,曾有不少研究提及00世代是「圖像化世代」,眾所皆知的,「影像」尋求的是感官刺激,但聲音的影響力仍然方興未艾地出現在00世代的生活中,而「廣播」對於中高年齡族群的影響力,其實遠遠超過00世代甚至是你我的想像。中高齡並不像00世代擅長或喜好於「網路社群平台」發聲,他們即便喜好或習慣於廣播的陪伴,但也鮮少表達自己的想法,以致於造成「現代人不太聽廣播了」的現象。另外,隨著PODCAST文化興起,有愈來愈多00世代看上製作成本相較影像成本來得低的「聲音媒體」,此時,正是廣播再度有機會和年輕世代對話的機會。

強化內容通路服務  新媒體中不缺席

傳統電視台、廣播電台、報紙、雜誌面臨數位化的衝擊,紛紛宣示要成為「新媒體」;廣播電台在面對數位經濟的時候,能以怎麼樣的架構來思考整件事情?我們能透過「內容」、「通路」、「服務」三大面向來思考:

一、內容

內容仍然是能否吸引閱聽人注意的重要因素,廣播節目類型的多樣化與個性化,可說是電台永續生存的關鍵力量。

二、通路

廣播早已不只是透過收音機發聲,各樣收聽載體的開發與運用,一直以來都是廣播電台不敢怠慢之處。

三、服務

除了節目本身資訊外,廣播媒體需持續提供聽友「影音、音訊、社群、娛樂、教育、實境」等多元服務。我們也發現,每一次工具或是載體的進步,都會改變「說故事的方式」,「科技與廣播」要如何結合,進而拓展廣播與受眾的伙伴關係,令人關注。

廣播電台,不再傳統,而是要有全新局面

新時代的聲音媒體,不能不在意新媒體的「雙向化、即時化、個性化、交互化」,意即廣播應掌握「不再是單向給予、把握即時回應特質、鮮明節目或主持性格的發展、結合多元媒介」等特質,以下提出四項觀察:

一、影像與聲音的同步呈現

現在廣播人不再只是躲在麥克風後的美聲,不少電台建置攝影棚,並以影像及聲音同步播出,以拓展多元化節目傳播管道。更有甚者,廣播電台節目製作端將內容精華製作成短影像,吸引聽友快速瞭解節目內容並引發其收聽興趣。

二、數位與類比的虛實整合

數位匯流下如何透過多元傳播通路或平台(如電台專屬APP、網路廣播、社群平台直播、Podcast、Line⋯⋯),增加對聽眾服務的管道與方式。

三、各領域專業人才的招募

現今時代廣播人,不再只是要求字正腔圓的聲優主持人,更多期待的是有特色且個性鮮明的主持人。另外因應大量社群媒體運用之創意人才的加入,招募社群小編、影視聽人才、整合行銷專員,可說是當務之急。

四、拓展聽眾群,提高黏著度

面對排山倒海的多元媒體發展,廣播電台必須穩固既有節目內容,針對不合時宜之內容也必須要有大刀闊斧的決心,同時持續理解聽友「傳統載具與數位載具使用經驗與評價探討或創新方向」,也可以透過電台活動與聽眾互動經驗探討(例如 call-in、FB粉絲團),提高既有聽友之黏著度,吸引年輕族群認識並收聽廣播。

 

(文:咖啡貓。咖啡貓主持的「傾聽音樂」節目內容,每週一至五10:05-12:00首播,週二至六01:00-3:00重播)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