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樂齡】

 

我認不得你,也忘了自己
陳其翔醫師帶您認識失智前警訊與居家安全照護

 

根據最新的報告,全球已經有五千萬人罹患失智症。趨勢上,每年有一千萬人的速度在增加。就是每三秒鐘就新增一位失智症患者。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有3.17%罹患輕中度失智症,盛行率是4.79%。預估2030年會有48萬人會為失智症所苦,2050年可能有69萬台灣人會罹患失智症。伴隨其認知、自理功能退化的同時,許多患者會合併行為精神症狀,使照顧者心力交瘁。因此我們需要及早認識失智症並及早預防、早期發現治療並妥適地照護,以延緩失智症惡化並減輕照顧者的身心壓力。

老化不等於失智,病識感是關鍵

正常老化跟失智症是有明顯的差別。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正常的老化速度是比失智症患者較慢的,所以即使是很年長的人也能自我照顧。但是在65歲以後,每個長輩老化速度的差別是很大的,可能受到慢性病不同程度的影響。有些正常的長輩還能健康地去做志工,有些中風或者罹患失智症的長輩,衰老的情況會非常迅速。

另外一部分是「病識感」,健康的老人會很樂意就醫,但失智症患者會否認自己不健康,拒絕家人帶去就醫。正常老化的健康老人,說話連貫性會比較好,相反地,失智症患者常常會中斷、忘詞。失智症的患者常常會很難學習新的東西,所以我們在預防失智的時候會鼓勵多學新的東西,可以活化腦部。正常老化也會有認知的退步,但失智症則會明顯地嚴重很多。

覺察10大警訊,早期發現早治療

陳其翔醫師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失智症十大警訊,若經常出現一兩項,可能疑似失智症,建議提早就醫診斷:

1. 記憶力減退到會影響工作,經過提醒也想不起。例如大學教授忽然講不出自己最熟悉的上課內容。

2.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例如司機、外送員突然走錯路,或者無法執行日常生活的小事。

3. 語言表達出現問題,像是忘記怎麼說郵差這樣的稱謂,而用「送信的」這種描述性的語言替代專有名詞。

4. 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在自家周圍迷路後,也有些長輩之後就變得乾脆不出門。

5.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例如過馬路不看紅綠燈、突然借錢給陌生人、買不新鮮的水果、不熟悉的朋友卻送昂貴禮物等等等。

6.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多半明顯反映在小型器具的操作能力降低,像是時常打錯電話、不會使用遙控器開電視。操作微波爐、洗衣機等電器、使用提款機有困難。

7.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有些患者會把手錶放到冰箱;拖鞋塞被窩。找不到這些東西,就懷疑有人偷竊他的東西。

8. 行為與情緒的改變。情緒轉變快、不一定有原因,隨地吐痰,拿東西不給錢。

9. 個性改變。患者變的疑心病重、口不擇言;原本個性樂觀的人變得沉默寡言,內向的人變得過度外向;甚至有些個案的性慾大增造成配偶困擾。

10.    活動及創造力喪失;需多催促才做事,原本有興趣也變得意興闌珊。

居家環境 這樣做更安全

長輩因為視力和聽力都有所退化,故應強化居家安全:

一、室內起居安全

室內要有足夠光源,亮度一致,擺設簡單,走道淨空、無延長線、無玻璃門、無落地窗。長輩任何的碰撞,無論有有無出血都可能會發生危險。不要有雜物,就能避免跌倒。

廁所盡量靠近臥室,或在房間內擺設馬桶椅,長輩起床上廁所可就近,走道上也可裝設小夜燈。由於長輩身體退化,視覺會越來越模糊,若家中地面層的顏色多一點對比、高反差色,浴室馬桶旁邊放不同顏色的踏墊,有利於視覺判斷。浴廁內加裝止滑墊、扶手以防止滑倒,可安裝定溫水龍頭,避免不當調節水溫被燙傷。

二、室外庭院安全

大門口可舖容易辨識顏色的大地墊、增加止滑設施。對於容易亂跑的長輩,也可遮住門口,長輩不容易看到門較不會跑出去;或在門的高處加裝門閂,增加開門難度。樓梯間的光源足夠、止滑設施、樓梯淨空、設置扶手、顏色對比明顯,台階附上防滑反光色條。

你累了嗎? 破除照護者的10大迷思

失智症患者照顧時面對的現實問題和承受心理上的壓力與痛苦,如果能夠破除一些迷思,照顧者會更容易調適好自己的心理狀態。以下是常見照顧者的10大迷思:

1. 只要他好就好,我沒關係:照顧者沒有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態。應該是照顧者健康,才有力氣照顧好病人。

2. 我要盡心盡力照顧到他直到痊癒為止:照護醫療不可能完美,況且失智症無法痊癒,只能穩定病況。照顧者一定要有足夠休息,才能照顧好患者。

3. 我一個人照顧就好,我還撐得下去:現在已有許多長照資源可加強照顧者的能力;支援越多越能事半功倍。

4. 除我以外,沒人能搞定我爸媽:不只有你遇到這種狀況,絕對會有專業且有經驗的人可以協助。

5. 為了照顧好患者,我不該抱怨、生氣也不能沮喪:照顧者應誠實面對自己,並給情緒的出口。參加支持團體可以讓大家吐苦水、抒發壓力、彼此幫忙。

6. 每天照顧一個永遠不會好的病人,沒賺錢又沒地位,變成一個沒有用的人:但照顧人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

7. 照顧家人是天經地義的責任,不值得鼓勵:其實照顧者做的事很重要,值得鼓勵與肯定。

8. 照顧失智家人已很操煩,不用再跟別人說了;何況說也沒用:應多交流學習照護技巧與寶貴經驗。

9. 寫照顧日誌?太累了也沒人要看:可分享照顧技巧,增加他人成功經驗;讓輪流照顧的家屬或接手者更快上手,對失智親人更好。

10.    家人生病期間,應把自己所有事放下,休息旅行以後再說:在不影響照護工作下,應有正常的社交活動。喘息很重要。

避免失智,「預防」是最好的方法

現今的醫療技術仍無法逆轉病情,若診斷為失智症,大概就是一條不歸路,只能做到延緩穩定病情。然而最好的治療就是預防,世衛組織建議包括:持續的運動、吃得健康如地中海飲食,不但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對腦部認知功能也有幫助、戒菸戒酒,因為研究發現長期酗酒的人更容易失智、週期性健康檢查、記下每天任務或約會,完成打勾,也可以給自己增加一些自信心、維持嗜好,做喜歡的事情、嘗試新方式,多動腦,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不要一個人在家做同樣的事情、多與親友相處,多去各種長照據點,老人共餐等等,這些都是好的刺激;國外研究發現,常參與社區教會活動的長輩,比只在家不出門的長輩健康很多。

 

(本文整理自佟建隆主持的「樂齡幸福學」節目內容,每週一20:00-21:00播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