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健康】
疫後時代,腸胃炎又出沒拉!
專訪新光醫院劉明發醫師
認識小兒腸胃炎
小兒急性腸胃炎是台灣家庭常見的傳染疾病,台語稱腸胃炎為『燒腹內』(台)、意思就是肚子在燒,所以有時候也會伴隨著發燒,全身發燙,通常是因為細菌或病毒感染,此外接觸到不乾淨的食物或是唾沫傳染,也有機率感染腸胃炎。
多半的爸媽對於孩子得腸胃炎並不陌生,所以覺得可以自己處理……那小兒腸胃炎到底需不需要看醫生呢?孩子得腸胃炎後通常會先吐後拉,因為所感染的病原體(病毒或是細菌)不同,會有不一樣的歷程及不同強度的症狀,但若出現較嚴重的臨床表現例如脫水、精神不濟等,這個時候就要趕快就醫了,以免造成更嚴重的併發症。
聽聽醫師怎麼說:
腸胃炎在復原期間,很多家長以為只能吃『四白』:白粥、白土司、白麵、白飯,但其實這只對了一半,因為四白其實只有糖分和澱粉,對於人體的營養補充是非常不夠且不均衡的,應該要少量多餐,只要沒有持續地嘔吐,瘦肉粥是可以接受的,因為腸道的恢復需要很多的優質蛋白質,只吃『四白』反而延緩了腸道恢復的速度。
另外,很多父母會給孩子喝運動飲料,更是破壞了孩子體內糖分比重和電解質的平衡,運動飲料是為『運動員』設計的,而非腸胃炎的患者,建議還是到藥局買電解水,依照孩子的體重分次給予。
如何預防腸胃炎的發生呢?
腸胃炎的預防主要還是環境跟飲食的清潔,疫情期間大家都勤洗手戴口罩,病例就很少,但現在疫情過後,大家變成意思意思噴一下酒精,但其實很多的病毒是不怕酒精的,所以在每次用餐的前後建議還是要用肥皂勤洗手,才是比較妥當的做法。
最後醫生貼心提醒,很多家長搞不清楚『腸胃炎』和『腸病毒』,以為是一樣的病症,其實是完全不同!『腸病毒』的症狀和感冒比較類似,還有手口足部位的紅腫疹破傷,會叫做『腸病毒』是因為病毒寄生在腸道中,但徵狀並不是上吐下瀉,家長們千萬不要混淆囉!
(整理:文賢。本文整理自文賢主持的「家庭保健室」節目內容,每週五16:05-17: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