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故事】說一個故事改變你一生!真實動人的見證分享,就在「佳音會客室」
遇見更好的自己
專訪大都會國際兒童事工負責人特助吳彥妮
我們的一天,從起床開始我們就必須面對各式各樣的抉擇,小到早餐吃什麼,穿什麼衣服,到怎麼選工作至人生大事。但是,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選擇呢?
吳彥妮,大都會國際兒童事工負責人比爾牧師的特助。曾經在她的人生中交出了一張人生勝利組的成績單,但是,是什麼因緣際會,讓這位曾在HP與Oracle甲骨文亞太區擔任重要職位的女強人,打包了15年在新加坡建立起的舒適生活,放下一切,投入大都會國際兒童事工的行列,成為必須自己募款的宣教士?究竟這樣的決定是出於一時激情、單純的感動或是思考選擇後的結果?讓我們聽她娓娓道來。
頭髮隨意地紮起的彥妮,穿著繡上大都會國際兒童事工logo的黑色襯衫,隨意的穿著卻難掩幹練的眼神,雖脂粉未施,但是臉上的笑容卻像陽光般帶著一股感染力。
今年51歲的她,自嘲自己是「屏東的鄉下人」。求學階段的彥妮透過北聯,進入北一女與台大就讀。在廣告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後,前往美國西北大學拿到整合行銷傳播碩士。畢業後於矽谷工作,回到台灣後在HP工作,被外派到新加坡負責亞太跟日本區的工作,在離開全職企業工作時,她是甲骨文的亞太區的Executive
Communication Director。
彥妮自認是個努力的人,但是身為基督徒的她,也深信一路走來
神給了她許多機會。或許一路上亮眼的表現,以致彥妮當初毅然決然放棄在新加坡的一切,決定搬到美國在貧民窟當宣教士,讓許多人非常意外。當時甚至有朋友私下討論,在教會從來沒有服事過的她,一定撐不過全職宣教士的服事生活,彥妮笑著。
怎麼跟大都會國際兒童事工搭上線的呢?這要從一次短宣的機會說起。
當時彥妮已經離開甲骨文,自己出來創業,並投入教練與培訓的工作,不久後她也成為萬豪酒店集團大中華區的簽約培訓師,以雙語培訓酒店的高階主管。
為什麼會選擇在高光時刻離開企業職場?
"If
your dream job cannot bring you to your dream life, you’ll have to decide if
you want to change your dream life or change your dream job." 彥妮正色道。當夢想的工作無法將你帶到你夢想的生活時,這樣的感受觸發她開始思考,「我要繼續這份看似理想的工作,或是轉而追求自己夢想的生活?」經過一番沉思,她認為繼續在大企業工作沒有辦法得到自己夢想的生活,「我不要一天花12-16個小時為別人工作,只為了讓企業更賺錢」。她希望把自己的時間用在自己認為最值得、有價值的事情上。
「價值」對彥妮非常重要,她認為生命不能用薪水與身分地位來估值,她用價值來衡量自己的生命。因此她毅然決然地在職涯的高峰離開大企業,開始自己助人的事業,而這也成為她生命開始轉換的關鍵樞紐。
五年半前,她在新加坡的教會組了一個短宣隊到馬尼拉參訪。當時的彥妮對大都會兒童事工與比爾牧師一無所知,她只知道自己要去看在垃圾場、墓園和貧民窟裡面的主日學。沒想到當親身踏入垃圾場之後,她看見、聽見、觸摸到、甚至聞到絕望的急迫性,那股震撼讓彥妮久久不能自己。
當時她問了自己一個重要的問題,「我要讓這段短宣變成人生中的美好回憶,或是讓它來改變我的一生?」
當下受到極大衝擊的彥妮,在短短的六個月內,去了馬尼拉三次,最終她作出讓這段經歷改變自己人生的重大決定。「當人遇到不舒服的狀態,往往會選擇無視或逃避,很少人會願意讓那種不舒服的狀態,去轉化我們的生命。」彥妮決定打包收拾新加坡的一切,毅然地搬到紐約,投入全職服事。
作出這樣的決定,你有掙扎過嗎?
雖然決定讓這段經歷來改變自己,但是自己仍面臨周圍的許多問號。
彥妮沒有太多的思索回應,「會掙扎是因為還不清楚自己要什麼,所以才會掙扎。當我很清楚,什麼對我來說是重要的,我的意義(Purpose)是什麼,一切都不用掙扎。過程中的辛苦,或是引發一連串不舒服的狀態,不過是我們『選擇』之後的附帶結果。如果我要追求價值,卻拒絕這些附帶結果和必須附上的代價,那等於沒有做選擇。」
她繼續解釋,「當我選擇在紐約全職服事時,我很清楚這不是一趟能輕鬆走完的旅程,有時會身處危險之中,不論是身處貧民區、被種族歧視,或是不能再過上以前舒適的生活。」
紐約並不是彥妮最想居住的城市,跟同工居住和工作都在同一棟樓的群居方式,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過的生活。但在這些不舒服中,彥妮清楚明白,這個選擇的價值比起之前的生活,更具有永恆的意義。這樣的決定不是所有人都認同,但彥妮卻堅持搬到紐約,開展完全沒經驗的全職服事生涯。
雖然已預備心全職服事很不容易,但是一開始讓彥妮搬到紐約時沒有預料到的最大挑戰,竟是必須自己做家事和做飯,曾經叱吒風雲的女強人,竟被區區的家務事給打敗了。
原來過去在職場,彥妮選擇將時間用來創造最大的價值,因此所有的家事煮食這些日常瑣事都外包出去。在紐約,卻沒有人可以幫忙。吃完早餐後沒過幾個小時便迎來午餐,好不容易刷完鍋洗完碗,下午工作完後,又要開始準備晚餐。有人說洗碗燙衣服很療癒,但是對於不擅長的彥妮來說,這些事情卻只帶來極度的焦慮。
另外,她也沒想到自己到紐約服事的第一個任務之一,是在比爾牧師和同工午餐時,負責擺碗筷,招呼大家吃飯後,洗碗整理。有很長一段時間,她連上桌吃飯的機會也沒有,只是單純地服事大家吃飯。她的生活,就在這種煎熬的循環中度過。
彥妮並沒有因為過去在職場的經驗和表現馬上被重用,在大都會的前兩年,比爾牧師甚至連職位和工作內容也沒有給她,只讓她「看看吧」(You
just hang around.)。對習於清楚工作職掌和目標的她,非常不習慣。而每天不斷循環的做飯洗碗差事,不僅讓她極度焦慮,也非常挫折。
但她緊緊抓住神的應許和當初來服事的異象,一個月後她開始思考「洗碗」的價值和意義為何。她明白了!如果沒有經歷過洗碗這個階段,她可能仍然會用過去在職場的思維與做事方式進入全職服事、這個截然不同的場域。
她慢慢發覺在這份意外的差事中有從上帝而來的美意。若不是透過這些很基本的小事,她怎麼可能從一個被服侍多年的人,突然之間只因為換了職位,就能換了腦袋換了心,快速切換到去服事別人的模式。在掙扎了一個月後,彥妮才恍然發覺,洗碗這件事情原來對自己的生命和服事如此重要。
彥妮說道:「我的自我、我的驕傲,我的工作習慣與對自己與周圍人的期待,都要做180度的調整。所以我覺得
神透過這個洗碗的過程訓練我,也幫助我完全謙卑下來。」
剛加入大都會時,面對庶務很狀況外的彥妮,總會接受到一些調侃。彥妮笑著說,「有人會問你以前是HP的呀,那你怎麼連電腦也不會設定,不會影印,連電話也不太會用,你不是科技公司出來的嗎?
」
事實上,自認為沒有職涯規劃的彥妮在工作中唯一的目標,就是在35歲時能有自己的助理,幫忙處理自己最不喜歡的庶務工作。也因著35歲前達到這個目標,來到紐約後的彥妮成了一個「什麼都不會的傢伙」,在兒童主日學之外,只被交付做些洗碗或是辦公室雜事。她戲稱自己
『不是從基層做起,而是從地下室做起。』
會有自尊被敲碎的感受嗎?會懷疑自己嗎?
彥妮說這些問號只存在第一個月,畢竟做了太多自己不擅長也很討厭的事情,挫折感在所難免。但是一個月後她看明白,洗碗是
神模塑她的機會。
「我們有很多的舊習慣、舊觀念,甚至生命中很多不好需要被磨去的部分,使我們能有新的樣式,才能做新的工作。」
回頭看,彥妮明白洗碗是非常必要、也是自己現在很感恩的事。比爾牧師不可能讓她直接空降協助他,她無法想像如果她沒有花兩年半的時間洗碗,忠心地做那些自己不擅長和不喜歡的事,後來比爾牧師不可能讓她接下特助的職位,進而用過去的工作經驗協助他。「鼎為煉銀,爐為煉金,唯有耶和華熬煉人心」,也成為彥妮這段經歷寫下美好的註解。
回想起當初的彥妮,若像許多人一樣,選擇讓短宣經歷僅是自己生命中美好的回憶,今天不會走在
神的命定中。但在彥妮的經歷與抉擇中,我們明白人生當中有許多選擇的機會,但是我們能不能做更好的選擇,讓這些更好的選擇帶來更大的價值呢?
也許你現在選擇去做的那些小事、瑣事、煩心事,正是上帝在為你的下個階段做預備。加油,別放棄!我們終將在選擇中,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整理:喬拾柒。本文整理自魏德瑜主持的「佳音會客室」節目,每週日22:00-23: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