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家庭】

 

從心出發,擁抱愛與關係
徐文俊醫師談失智症與靈性照顧

 

在當今社會,失智症成為一個日益嚴峻的挑戰。對於無數家庭和個人來說,如何面對和處理這種困境,是一段充滿愛與勇氣的旅程。徐文俊醫師,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的董事長及執行長,在洪英正、錢玉芬兩位教授主持的「心靈訪客」節目中分享了他的新書《從心認識我:由失智家庭學習靈性照顧》,並探討了失智症與靈性照顧的重要性和深遠意義。

徐醫師分享,失智已成為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議題,活得久,失智問題就會越來越有機會出現,而也沒有一個失智症的照顧是大家都照顧對了,以致於長輩就可以活到200歲,或者失智就回到正常。所以他深信,失智症不僅僅是醫學上的挑戰,更是一場需要全家人共同面對,增長智慧的靈性精神旅程。

在書中其中一個故事寫道,因為爸爸比較嚴格,所以女兒其實跟爸爸關係不太好,但因為爸爸需要照顧,加上碰到疫情的關係,女兒就回來照顧爸爸。結果她發現爸爸失智了,以致於爸爸不再像以前那麼嚴格,甚至變得很依賴女兒。在這些改變中,女兒就重新體會了她與爸爸的關係;這個病人的太太發現她的先生失智了以後,反而成為家的核心,並沒有因為失智而喪失了他的身份,反而更是一家的中心。其實有沒有失智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因著這個病症,把大家重新連結在一起。

徐醫師也分享他如何走到失智這個領域,他在醫學系大三開始對神經科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對認知功能及其運作機制充滿好奇,這成為他選擇神經內科作為專業的主要原因。

在長庚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和主治醫師期間,徐醫師有機會參與養生文化村的建立,這些經歷讓他更全面地接觸到老化和失智症的問題。2000年徐醫師有機會到聖保祿醫院外調,正巧參與了失智症門診的開設。

在這段期間,他接觸了大量失智者及其家庭,深入暸解了失智症對家庭關係的影響。他發現,病人的照顧效果與家屬的支持能力息息相關,這讓他開始重視家庭在失智症照顧中的角色。後來,長庚醫院更找他回來創立了失智症中心,這當中都不是他能決定的,是上帝帶著他走進失智症治療這個領域。

在徐醫師看來,失智症是一種關係的問題,在照顧失智者的時候,即使大家兄弟姊妹已經各自成家,但還是要回到原來的那個家庭結構,因為現在科技、LINE群很方便,家庭還是有機會可以發揮功能,失智者最需要的還是家人。

我們對父母可能多一點的是感恩戴德,但是也有很多家庭的兒女兒孫,並不是這樣的。他們可能對長輩、對失智者其實是充滿了很多負面或者是不太舒坦的情緒,如果又加上兄弟姊妹之間有不和氣,那要照顧真的是很困難。

徐醫師表示,我們希望可以讓整個社會理解到,一方面是家庭的觀念,一方面是對老人的想法,老人家面對自己老化的過程,其實有很多困擾,為什麼會情緒不好,為什麼會倚老賣老,其實這反應出有很多自己的靈性需求。若是年輕人有多一點的認知,自己將來一樣要經驗這樣的人生道路,就可以對於老年人的需求多一分認同。

在這個慢慢老化的過程中,需要理解,而這個理解正是一種同理心、一種接納、一種重建關係。而這個重建關係其實正是聖經裡面說的愛的關係。所以我們要夫妻彼此相愛,要孝敬父母,要愛鄰舍,這些真理其實都可以應用在失智症的照顧。聖經裡面教導我們很多,我們從改變自己開始,從自己開始跟上帝有新的連結。當我們有上帝的力量,愛的力量,它就會變成是一個抒發管道,可以影響身邊的人。

在徐醫師的新書《從心認識我:由失智家庭學習靈性照顧》中寫道「失智了不是去尋回失去的,反而讓我們尋得以前所未曾擁有的。」

失智也許確實會讓我們失去了什麼,而且好像一定要把它尋回來。但是有些東西是真的尋不回來,譬如說我們過去的歲月、容貌、強健的體格……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真的找不回來。所以徐醫師表示,其實失智症有沒有好起來,真的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藉由這個機會能夠把關係重新建立或者是尋得以前所沒有的,「包括愛、關係和智慧。」

這本書能夠讓大家省察,每一個自我,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反倒是我們對自己的生命的反省、再整理。不只是那個失智者,事實上照顧失智的那個人也是一個「我」,對於陪伴我們的家人,其實也是一個「我」,每一個「我」都是重要的。

通過愛與關係的重建,家庭成員可以共同面對挑戰,找到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的意義。徐醫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溫暖而有力的指引,讓我們在面對失智症時,更加堅定地從心出發,擁抱每一個真我。

 

(整理:李厚暐。本文整理自洪英正、錢玉芬主持的「心靈訪客」節目,每週六22:00-23:00播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