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故事】


一位認真的尋道者與創世主上帝相遇的時刻
專訪衛理女中徐建國校長


其實早在佳音訪問徐建國校長前,就已聽聞許多弟兄姊妹的力薦有關於徐校長成為基督徒的奇妙經歷。

徐建國弟兄,於杏壇教育英才四十餘年,在建國中學服務二十餘年,目前是現任衛理女中校長,也是衛理女中首任男性校長。

徐弟兄除了在杏壇盡心竭力教育英才,也曾是一位在佛道教間熱心真誠的修道之人,而讓這位耐心等候尋道之人轉變了前半生的信仰,開啟了與上帝相遇之門,始於一通來自睽違四十餘年的小學同學的來電。 

徐弟兄回想起於2020年暑假剛結束不久,於學校辦公室接到某位建中家長的來電,原來這位家長是徐弟兄小學同學的朋友,在閒聊中這位小學同學提及電視上所見的徐弟兄很像是自己的小學同班同學,在熱心家長的穿針引線下,徐弟兄不僅與這位同學見面,也在兩人協力下,聯繫上十幾位小學同窗,並辦了一場久違的同學會。

在同學會結束沒幾天,徐弟兄接到來自母校景美國小的邀約參加校慶。因此徐弟兄也邀請了這些小學同學與還有聯繫的小學老師們一起回母校共襄盛舉。

由於機會難得,一行人在校慶結束後,就近找了一家小餐廳續攤。閒談之餘,徐校長才發現兩位最要好的小學同學現在都成了基督徒。

雖然信仰不同,但或許是基於多年的情誼,加上自己這段時間求道的經歷,徐弟兄並沒有反駁或是爭論,只是靜靜的聽著兩人的分享。

而兩位同學不知道的是,自己當時的分享在徐弟兄心中竟激起一些漣漪。

事實上,徐弟兄四十多年傾注於佛道教中,經年走訪佛道教名勝之地,也熱心參與各種宗教活動與課程。徐弟兄一直深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佛,只要努力修練自己,每個人都能成佛。秉持著如此信念,多年來徐弟兄積極行善、修練自己的脾氣。但隨著時間的累積,看著自己、看著周圍的人,徐弟兄卻漸漸發現似乎人不論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成佛。

即使大家積極參與宗教活動、熱心行善,但是人仍不免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仍無法避免陷入批評論斷,加上宗教團體是人所組成,難免會有紛爭。

這一切的紛擾與無力感,讓徐弟兄早在疫情開始前兩年便開始思考,是否還有其他宗教、哲學或人生觀是值得自己去追求的。

當天的聚會在溫馨歡樂的氣氛中結束,然而這也是徐弟兄與這位他口中 「偉大、滿有智慧」的上帝相識的開始。

在其中一位好友的邀請下,徐弟兄在2020年12月第一次參加了聖誕音樂會。徐弟兄一開始還以為同學會藉機會向自己傳教,沒想到同學只是很單純地邀請徐校長參加音樂會,沒有帶著任何目的性,使得徐弟兄能在很放鬆的狀態下好好享受其中。

聖靈在當中引發徐弟兄心中更深的渴望,如同曠野發出水來一般。在2021年1月一次與好友碰面的機會中,他問起同學假日是否會去做禮拜,並主動提起希望能跟著同學一起去聽聽看。

好友沒有任何遲疑在當月的某個主日邀請徐弟兄至教會。雖然是第一次參加主日,但在主日崇拜中,徐弟兄並沒有任何不適應,無論是詩歌敬拜或牧師講道,徐校長猶如一位渴求真理之人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界,非常享受其中。

過程中唯一困擾著這位讀書人的是,因為沒讀過聖經,所以當牧師引用聖經經文傳講信息時,徐弟兄翻找聖經的速度總跟不上牧師講道的進度。

就這樣在2021年1月底除夕前,徐弟兄暗暗下了決心,要利用寒假好好查考這本由基督徒同事贈送給自己的聖經。

提起這本聖經,徐弟兄笑憶,這是在2016年一位很要好的基督徒同事在退休前送給自己的。這位基督徒姊妹稱這本聖經是神的話,不可以送給別人,並要徐弟兄有空就讀讀看,一定會有所收穫。由於這位退休的姊妹常會不定時來訪,所以徐弟兄一直將聖經放在自己的辦公桌上,以免失禮。

時間回到2021的除夕,徐弟兄在年夜飯吃完後,便開始翻閱聖經,循序漸進的從創世記中的亞當夏娃開始,至猶太民族與以色列的歷史,接著進入出埃及記與摩西十誡直到凌晨兩點。

這段時間成為一個認真的尋道者與這位創世偉大的神相遇的時刻,人的時間有限,但是神卻為永恆。徐弟兄心中大受感動與震撼,原來過去自己所接觸那麼多偉大美妙的音樂、戲劇、文學等創作,都是在描述一位偉大的 神與祂的國度,而自己駑鈍的心卻在打開聖經的這一刻完全開啟。

身為長子的徐弟兄為了大年初一陪獨居的80高齡的母親起早拜拜,依依不捨的闔上手中的聖經。

隔天一早依照往例陪母親拜拜後,就回書房沉浸在聖經的世界裡,直到同年7月底,徐弟兄不知不覺已將聖經讀完一遍。

問起徐弟兄在讀經過程中有沒有什麼讓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徐弟兄提起當中還是有不少是他難以領略的書卷,如約伯記、雅歌與啟示錄等,因此當年4月他便毅然決然的報名參加教會的基要真理班;但要說這當中讓他最有共鳴的,則是傳道書。

而在他受洗成為基督徒後,過去一起學佛的朋友常會問他,之前他一直帶著大家讀其他的經典,為什麼忽然轉變呢?他總是會建議這些朋友打開聖經,先讀一讀傳道書。

徐弟兄發現所羅門早就已經寫下自己對人生的體悟,相較於自己過去在宗教中的迷惘與困境,原來在他寫的傳道書中就可找到出路。對於這樣的結果,他不僅震懾,更有一種相見恨晚之感。

因此在2021年徐弟兄雖然仍有很多疑問,但卻決志受洗。而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受洗前為了徵得母親的同意,而與母親的一席深夜談話。

在中秋節晚餐後,徐弟兄與母親懇談至凌晨,聊著聊著,徐媽媽回憶起過去三十多年來拜拜的習慣,也是從徐校長的父親過世後才開始。徐媽媽是位虔誠的傳統婦女,當天母子談了很多,徐媽媽表示徐弟兄已年近六十,她相信兒子的決定必然有他的理由,徐母一句溫暖的 『你做的決定必然有你的判斷,你認為怎麼好就怎麼做,我沒有意見。』讓徐弟兄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

徐弟兄個性嚴謹、謙遜而務實。回想起自己成長的家庭,父母雖目不識丁但善良,小時候父母帶著六個孩子以及接待三位單身友人一大群人就擠在小小的租屋處。也因著家庭經濟因素,身為家中長子的徐弟兄選擇去念公費的師專,畢業後一路從小學教到國、高中,甚至也曾帶過碩士班的學生。

在杏壇四十年有餘,徐弟兄並非將此視為個人翻身或是溫飽的工作。一路陪伴大大小小的孩子走來,他常常思考教育到底要做什麼?又能帶給學生什麼?

想起歷屆自己帶過的學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發展,現在回想起來,大概有90%與當初他對學生未來的預期發展完全不同。所以徐弟兄相當強調因材施教,「不要拿著別人的地圖找自己的路」。

他也相當認同愛因斯坦論述教育時所說的,『當一個人把自己在學校所學的通通忘光後,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

因此徐弟兄在接任衛理女中後,開始積極推動13世紀時英國劍橋大學所推動的書院教育,培訓書院導師與學生餐敘會談,同步美化校園、精緻用餐品質、更新宿舍冷氣、教室大屏等,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不再僅限於課堂中,更進一步延伸到課堂外,如同中國的孔子、聖經中耶穌與門徒之間那樣的關係。

受洗後的徐弟兄仍常在讀經的過程中被神的話語所打動,他深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切所思所想,神不僅都知道,也認識我們。

面對校長與生活日常,他常以帖撒羅尼迦前書五16-18提醒自己。

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 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

生活中不論遭遇高低時刻,要保持一顆喜樂心;過去遇到事情總想著如何解決,但是徐弟兄現在學習轉向這位更有智慧與大能的神,尋求引導與光照,透過禱告保守自己不要自己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而不住感恩更幫助我們能時時記得這位愛我們的天父,保守我們自己常常住在祂的愛裡。

聖經——神的話猶如一把金鑰,為徐弟兄這位竭盡一生追求真理的人開啟了一道幸福之門與光明大道。在生命中,你與上帝相遇的時刻會發生在何時呢?相遇了之後,你是否已經準備好,讓耶穌成為你一生的摯友,與你同行在往後每一天的時光中呢?

我這樣期待著,相信你也是!


(整理:鹿渴。本文整理自魏德瑜主持的「佳音會客室」節目,每週日22:00-23:00播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