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極、負面及自卑是每個人都有的自然情緒,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有自卑的問題。如何拋棄負面思考,在遇到挑戰或挫折時,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找出方法去迎接挑戰?
認識自卑感
自卑感是一種:1、無法建立生活意義;2、無法確定生活方向;3、無法確定生活價值的情結(complex),也稱「自卑情結」;換言之,正是一種對「生命的迷惘與吶喊」。
事實上,因著生理我、心理我、家庭我、社會我、道德我,每個人的身、心、靈裡有許多問題,都讓人自卑。自卑是從離開造物主神開始,人原本是有神榮耀的形體,但自亞當、夏娃在伊甸園被蛇(撒旦)引誘犯罪後,人就覺得「赤身露體」(犯罪),從此自卑就成為人的重擔,一生如影隨形。
自卑感的由來
自卑感來自「罪人」的不完全與不信的眼光,主要有下述幾點:
1. 人的比較與評價:人常說「人比人氣死人」,人最喜歡比較,男生比成就,女生比美貌、外表,小孩子也很容易成為被比較的對象。有些「完美主義者」永遠覺得達不到完美,而天天活在悔恨與焦慮中。
2. 自義的期待:因著人的驕傲與自大,覺得自己應當如何如何?但這種不合理的期待卻常常成為我們生命的枷鎖與纏累。
3. 以過去的經驗挾制未來:我們常被過去負面的經驗所挾制。所以我們要脫下舊人,披戴主耶穌,使徒保羅說過,「我們要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忘記乃是一種釋放,不再有負面情緒。
4. 「性別」與「出生序」等等人口、文化因素的影響:「重男輕女」的中華文化,往往讓許多女性覺得在家地位不如人。「出生序」如:在家排行老二總覺得自己是被忽略的。許多人有童年創傷,在童年時期遭到生命中重要他人的不信任,導致長大後對世界不信任,對身旁的人也不信任。如:有些主管不敢授權給屬下,或者別人做好了,他會再去重做一遍。有些人在童年時的學習過程中,因為失敗被責罵,以致生命開始萎縮,從此凡事都以負面思考。
自卑帶給人混淆、迷惘、遲疑,不知真理為何?憂傷、悔恨、矛盾,看不到生命的盼望。許多人會覺得這世界的設計是叫人愁苦的,正如泰戈爾《漂鳥集》寫的:「這世界猛然地闖入我徬徨的心,在我的心弦上彈起了憂傷的樂音。」
自卑感的負面作用
自卑感的負面作用有二:
1. 外在的實現:影響人際互動。自卑的人容易讓自己產生不良之人際關係,最後「眾叛親離」、「離群索居」,然後他會說我果然是應當自卑的。
2. 內在實現:有些人會用令自己痛苦的方式對待自己,例如有些人會自我傷害,用處罰自己的方式來控告那些原來他可以改善的關係。
而自卑的結果常會導致自我效能的低落,一件事在還沒做之前,就覺得自己一定做不來、做不好。當然也有人是「憤嫉者」,總覺得自己是不錯的,但對未來的預期卻顯得很悲觀,主要原因是長期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因此比較會憤世嫉俗。
負面思考常見的三個人生腳本:
1. 我不好,你好。由於高壓或高期待的父母,所以孩子會認為考得好是應該的,考不好就該受罰,久而久之造成孩子自尊心的低落。
2. 我好,你不好。孩子到了青少年期,經常因為「自義」、「自以為長大了」,就覺得都是大人迫害我,是大人不好,我自己是沒問題的。
3. 我不好,你也不好。認為大家都不好。這種不良的人生腳本,就像咒詛一般轄制人心,延伸出更多的負面腳本。
有些人常懷疑自己有病,到處尋醫,卻查不出任何病狀,結果幾年後果然得了癌症。相同的,不好的自我概念也會成為身體最大破壞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正面思考對人有相當的影響。
目前有許多名校紛紛設立正面思考的課程,2005年英國劍橋大學成立正面思考研究中心,哈佛大學於2002年也開始開設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成為全校最受歡迎的課程。可見,正向心理學逐漸成為21世紀的顯學,原因是因為現代人越來越不快樂,許多環境條件都越來越差。
何謂正向思考
「在遇到挑戰或挫折時,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找出方法正面迎接挑戰。」反之,負面思考就是一旦遭遇挫折,就被負面情緒打敗,而責怪自己或環境,最後選擇退縮、放棄或報復。
美國賓州大學教授 Matin Seligman首度提出正向心理學的研究結論。他從美國大都會人壽的15,000名員工中,篩選出1,100名做為觀察對象,對其進行5年長期追蹤後發現:正面思考的經紀人業績,比負面思考的人高出88%,而負面思考者離職率是樂觀者的3倍!
最後提供五點正向思考的自我訓練的方法:
1. 勇於面對挫折及問題。
2. 堅定信念,記住,神的話,安定在天,永不改變。
3. 去除負面想法及情緒。
4. 強化與激勵正面的想法。
5. 形成解決問題導向的正向思考習慣。
對基督徒而言,神的話語《聖經》已經給我們最佳的引導與確據,要好好去讀、去思考、去經歷及去享受。
(本文整理自宜平主持,每週日10:05-11:00播出的「永恆的財富」節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