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九班的前華福會總幹事李秀全牧師,1961年台大畢業之後,原本要接掌父親的事業,沒想到卻在1963年加入校園團契,在學生福音事工14年,他稱之為「事奉主的初戀期」。1977年初至1994年底在波士頓郊區華人聖經教會,他稱之為一個宣教的教會,擔任主任牧師,一轉眼又是18年。他說牧會就是奠定未來成為他們的母會,一路支持他們的宣教之路的基礎。
當時,他們瞭解到要宣教,身體一定要好。所以花了8年半的時間與師母天天早上去游泳,以訓練自己的體力耐力。1995年他們離開20多年北美舒適的生活,被教會差派到海外宣教,在東南亞參與跨越文化宣教事工6年,擔任總幹事和工場主任。
除了為少數民族辦醫院、學校、蓋教堂等,好好體驗宣教士的酸甜苦辣。2001年,他們回到美國校園福音團契事奉,擔任宣教部主任,協助國際關懷協會推動普世宣教事工。
2006年,李秀全牧師接任世界華人福音事工總幹事,回到香港。這項職務和他向來的負擔吻合,就是「福音要進中華,福音也要出中華」,直到2011年底卸任為止,這五年一直在傳遞相同的使命與負擔。他相信今天在神州大地上,應該有許多弟兄姊妹準備好來參與在全世界跨文化的宣教事工,這是上帝給我們責無旁貸的大使命。

宣教需靠系統化的訓練
從華福總幹事的職分退下來之後,接下來要做什麼呢?他表示,目前回到他十年前成立的國際關懷協會(CMI)擔任會長,在各地推動並且鼓勵更多的人投入宣教工作。
「現在我們已經看到天邊有手掌大的雲彩。」他樂觀地引用舊約經文,比喻說明推動宣教多年後的現在,「就好好的等待那傾盆大雨下來,我們已經準備好了要迎接上帝的恩雨臨到。」
真的時機已經到了嗎?「宣教的託付和挑戰,是在兩千年前耶穌就將大使命交給我們了,從教會開始發展,宣教就已經透過聖靈在做感動的工作。」
他嚴肅的說道:「但是我們不能單單靠著一股熱就橫衝直撞。必須要系統化的訓練,這條路不好走。需要大家同心。」
過去五年擔任華福總幹事時,曾經親自去到全世界許多不同的華人教會,不論是拜訪或團契或當和事佬解決衝突,李牧師看到華人教會的全貌,是比多數人更客觀。
我好奇的問李牧師,是否有特別的觀察?他說:「我只能用井底之蛙來形容過去這五十年的經服事歷。」李牧師用這樣的形容詞令我相當驚訝。
「作學生的工作的時候,看的比較廣,比較遠,但是還是在台灣。」當時以為已經很了不起了。「到了美國之後,突然發現上帝把我從一個井裡帶出來。」「尤其是73年參加在爾巴拿(URBANA)的16000人的宣教大會的震撼,實在無法形容」。之後在波士頓牧會18年,以為真的已經大大的開了不同的視野。但是,「擔任華福總幹事之後,我又發現原來自己只不過是到了另外一個井。」
他的足跡一路從歐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及印度洋許多的國家的華人教會。今天的華人教會應該要從「高處來看」,不要目光如豆。

退休是換個輪胎再上路
現在70多歲的他,仍是推動「福音入中華,福音出中華」,應該是「愛」,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他希望在可見的將來,中國教會真正經歷「施比受更為有福」,他開玩笑的說,退休(Retired)就是Re-tired(再累一次),或是換個輪胎(Re-tire-d)再上路。
說到目前許多華人教會對於宣教仍然停留在觀望的階段。他嚴肅的指出,說得過份一點是:「一個教會若不是為了宣教,他沒有存在的意義;一個基督徒活在世上若不是為了宣教,他也沒有活著的價值。」
今天上帝給我們生命是為了什麼?就是要去傳福音。「教會的存在,基督徒的存在,一定不能跟宣教脫節!」神用我們、憐憫我們,普世的華人的教會要起來,承接起宣教的責任。

宣教是信仰結出的果實
「宣教對你來說是什麼呢?」每次我都會問來賓這個問題。
「宣教是信仰結出的一個果實,」李牧師說。
「一個人信耶穌,是神進入他的心裡面,然而一個人願意服事神,是因為他願意把這個信仰和生命,從裡面帶出來。一進一出,就是宣教的展現。」我們從全本《聖經》來看,「宣教都在歷史裡面,而且宣教不能脫離教會,一個是國(國度),一個是家(教會),兩者的是互補的。」

 
彭書睿主持的「宣教愛不怕」節目,每週日21:00-22:00播出內容,欲聽本集節目請上佳音網站點選1/22節目檔收聽)

 

     李牧師夫婦(前左1、2)與宣教同工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