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林黛主演的江山美人電影的黑膠唱片收錄許多經典黃梅調歌曲

 

臺灣位處太平洋西側,每年都會遭受幾次赤道附近興起的旋風侵襲,是謂颱風。
民國52年(西元1963)10月30日,又一次颱風直接登陸台北,「風情萬種」的威力橫掃全台;裙帶掃過之際,莫不所向披靡。隔天,台北市各報均以大標題報導:「超級強烈颱風凌波」來台的消息。隨後香港報章雜誌稱台北為「狂人城」。
「超級強烈颱風凌波」是於當年初夏形成,凌波、樂蒂主演的黃梅戲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北市的中國、遠東、國都三家戲院連映,連續爆滿兩個多月,合計186天,放映930場,觀眾72萬1929人次,當年台北市還是省轄市,總人口還不到80萬。《梁祝》營收新台幣840萬3679元,粉碎了歷年來中西及日本影片的紀錄。
「老歌曲·舊時情」8月4日及11日,將以兩集介紹風靡寶島,繼而在華人地區,大放光芒的黃梅戲電影插曲。

貂蟬電影開啟黃梅調20年盛景
黃梅戲原是安徽省的主要戲曲劇種,是十八世紀後期流行在安徽、江西、四川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鄉間小戲。後來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自己的特色。期間並整編了《天仙配》(七仙女)、《女駙馬》、《羅帕》等,同時搬上舞台及銀幕演出。這就是黃梅戲的前身。
民國46年(1957),《天仙配》電影在香港演出,大導演李翰祥觀後十分激賞,於是他說動邵氏電影公司二老闆邵仁枚,拍了一部類似黃梅戲的歌唱古裝片,且題材也想好了,是四大美人的《貂蟬》,由林黛飾演貂蟬、皇帝小生趙雷演呂布。
就這樣,打著歌唱古裝片的《貂蟬》開拍了,任誰也沒有料想到,從此掀起港台兩地近二十年的黃梅調電影浪潮。《貂蟬》由王純作曲,音樂是林聲翕,李雋青填詞。民國47年,影片一上映,轟動東南亞,成為國內十大國片賣座冠軍。
   
梁祝使台北盡風靡被喻狂人城
《貂蟬》票房襲捲東南亞,給了邵氏公司很大的信心,接著李翰祥又帶領全班人馬拍了《江山美人》,再度打破港台國片賣座紀錄。《江山美人》的故事骨幹,前半部是京劇裡的《遊龍戲鳳》,後半部是《驪珠夢》,全是通俗演義中的情節,談不上歷史依據。當年能夠賣座鼎盛,歸功於黃梅調應時當令,再加上林黛又是紅透半邊天,且影片的確好看;片中的插曲「扮皇帝」、「戲鳳」,直到今天仍可聽到。
但真正把黃梅調推向高峰的是民國52年,李翰祥導演的《梁祝》。從這一年開始,港台兩地推出50餘部黃梅調電影,且每年都有多部黃梅調電影擠入十大國片賣座行列,可謂風光至極。
事實上,國人熟知的黃梅調與大陸流傳的黃梅戲不同,雖然黃梅調的音樂大部分是延襲大陸的黃梅戲,但經過作曲人改良整編,以純正的國語唱出,與正統的黃梅戲有段距離,只能歸諸於「改良式黃梅調」。
即便如此,李翰祥功不可沒,李導演當年指名作曲人周藍萍為《梁祝》寫曲,周在每一唱句的最後一、二節添加潤飾,增加曲子的活潑;同時倣效西洋編曲模式,再加上近百人的管弦樂團,一反黃梅戲簡單的伴奏型式,將黃梅調推向豐富、活潑、清新的曼妙樂聲,否則當年華人地區(大陸除外),根本沒有多少人知道黃梅調是如此的悅耳動聽。
由於黃梅調電影需要大量的插曲,編曲人在時間的壓迫下,除了吸收黃梅戲外,又潻加民謠、京劇、越劇、梆子、評劇等各類地方戲曲,甚至台灣民謠也一度被納入黃梅調中。

八月老歌曲舊時情戲說黃梅調
「老歌曲·舊時情」8月4日節目將藉著多部影片中精彩的唱段,包括《江山美人》的「扮皇帝」、「戲鳳」、《梁祝》中「十八相送」、「樓台會」,《七仙女》中的「滿工對唱」「成親」等,同時附上大陸梅戲「滿工對唱」的唱腔,做為對比,為聽眾詳述黃梅調的來龍去脈。
8月11日節目繼續將介紹改編自京劇、越劇等的黃梅調,像凌波在電影《血手印》演唱的「郊道」,就是取自京劇中的「高撥子」,唱段則是沿至「楊門女將」,國內至少有十位以上的歌手詮釋這首經典黃梅調,可見它多麼受歡迎;另外林青霞與張艾嘉主演的《金玉良緣紅樓夢》,則有紹興戲的味道,林青霞帶片中演唱的黃梅調由國內赴港發展的錢蓉蓉代唱,成績相當傑出,為林青霞的演出增添許多光采。(本文內容於8月4、11日節目中播出)

 

(張夢瑞、林國政主持的「老歌曲舊時情」節目,每週六18:05-19:00播出)

 

梁祝電影海報在當時被許多人搶著收藏

 

民國82年梁祝30週年時,新聞局邀請劇中原班人馬來台,左起任潔(演銀心)、李昆(演四九)、陳燕燕(演祝母)、凌波(演梁山伯)、歐陽莎菲(演梁母)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