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基督磐石堅固,其餘根基都是沙土。(Edward Mote, c.1834傳統聖詩)
過去這兩個月我過的很痛苦。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裡老公寓要整修。
整修房子發現真相
話要從哪裡說起呢?也許就從夏天的第一個颱風說起吧。一直煩惱有漏水和惱人的壁癌,和爸媽討論重新換加蓋的屋頂,順便把陽台的地板好好整理,重新做防水。遲遲等不到都市更新或改建,如果還要住下去,甚至就是要轉賣,以現在的條件,幾乎是不可能。
在廈門街的這間老公寓,當年爸爸媽媽帶著我們兩個才要上國中高中的小男生搬來這裡,一轉眼悠悠歲月將近二十年過去,經歷過兩個男孩子上大學、當兵、出國流浪、求學,後來爸爸媽媽也退休了,到南京去定居,我自己也成了家,回到了這個老公寓。二十年,夠久了。
原本估計只是很單純的整修,換鐵皮、做防水工程、貼磁磚、油漆,一個禮拜就可以完成。結果天花板原本的裝潢一拉下來,看到了二十年沒有見過的屋頂和樑柱,我們都嚇了一跳。除了可以看見剝落的表面之外,還可以看到些裂縫和生鏽的鋼筋,就算我這個外行人都看得出來,事情並不好解決。當初賣房子的人昧著良心,將一個已經中古的公寓,用裝潢遮掩,弄好賣像,而根本結構性的問題,留待之後的屋主「自己發現自己解決」。
有經驗的師傅一看,也說:「你們整修一下,要賣跟我講。」底牌已經掀起來,醜樣子攤在陽光下,原本估計一個星期可以完成的工程,就突然不知從何開始,又要從何結束。對我來說更痛苦的是,才一歲初頭的小孩子,根本不能在這個「半工地」居住,和太太被迫搬遷回花蓮娘家「避風頭」。
指喻故事啟示真理
別人建議說得容易,我們這個小家庭,還是要決定該怎麼做,未來怎麼走。怎麼樣都是難題。修,還是要,但要修到什麼程度。住,也還是要,但是住到什麼時候?住的安心嗎?都沒有簡單的答案。
讓我特別有感觸的,是從這件事情看到每一個人的光景,包括我們的身體健康和心理狀態,不也是像一個房子一樣嗎?有好多看不見的角落,我們從來不會需要去注意,一直到了一天必須要面對現實,才發現那些忽視的角落已經累積了太多的無法挽回。也許就是從一點點的漏水,一小塊的壁癌,牆角開始出現累積的灰塵,偶爾現身的虫蟻,這些都是警訊。我們在一個接著一個生活的忙碌和焦慮當中,常常就會忽視了。
從前國文課本讀過明朝方孝孺寫的「指喻」,印象特別深刻。一個發現了一個疹在拇指上,沒特別在意,一直到越來越大其痛難耐才去找醫生。醫生一看嚇一跳,說:「此疾之奇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生。」真的假的?!又說:「然始發之時,終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終日而愈,可治也;越旬而愈,藥可治也;至於既成,甚將延乎肝膈,否亦將為一臂之憂。」
冷漠態度忽略事實
老房子的結構問題,早在過去幾年的夏天颱風漏水的時候,也許就應該好好的檢查了。多年的冷氣機不冷、聲音又大,是不是裡面小鳥築了巢,蜜蜂蓋了窩?賴床一天還情有可原,可是每天都爬不起來是不是有別的原因?有憂鬱症的親友突然的用激烈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們能說還好吧,看不出來有這麼嚴重,以為只是年紀大;一對好友夫婦突然說要離婚,沒有注意到原來沒有說的家暴已經為這個「突然」埋了伏筆…
將近兩個月過去了,老公寓的整修也告一個段落。全新的屋頂和防水工程,抵擋住了夏天連續的颱風。請了專業的結構師傅,幫忙用最經濟的方式把客廳和臥室煥然一新;而老公寓改建的計畫,又再次的透過積極的鄰居,死灰復燃。一切好像又回到了正軌。
我們還是做了一個讓不少人驚訝的決定,另外租了一個房子,把裝修時打包的東西一次搬過去,把可愛的兒子接回來,開始了小家庭新的篇章。舊家就整理好,等著爸媽和老弟從國外回來,也可以讓需要短期住宿的宣教士也許在台北有安身之處。
不是修好了嗎?鄰居問到,我們會想念你們耶。我只是笑一笑,耳邊響起了那首老詩歌。
(彭書睿主持的「宣教愛不怕」節目,每週日21:00-22: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