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知】
 
人生從 認識自己 開始
 
黃夏成(佳音電台「成為發光的職場達人」節目主持人)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可能比過去世代的人更迷惘,也更急切要認識自己,以及追尋生命的意義。我們更迷惘是因為更有錢、更民主自由、更科技,也更教育普及,但是卻更不快樂。

去年在臺灣可投資資產超過百萬美元的富裕人口數逾十一萬人,年增17.4%,排名全球第二十二,躍升亞洲第五名。

當馬總統已宣示往提升國民幸福感的方向施政時,《遠見》率先進行幸福感調查。調查顯示,台灣人看自己還算有點小確幸;但想到國家社會,就幾無快樂而言。十二個面向的個人幸福感平均分數為64.2分;但對台灣社會的快樂程度只有48.9分,不及格。


無法做自己不會快樂


當「快樂學」成為哈佛大學熱門課程時,也就是連快樂都要花功夫去上課,就可以知道現代人有多麼不快樂了。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向外追求,以為得到我們所要的事物或狀態時就會快樂,但是我們追求了一輩子卻發現越來越不快樂。

我們一直想要成為某人,除了自己。

家庭、教育、企業、媒體、國家,都催促我們成為一個更好更有用的人,除了自己。

若我們奮鬥一輩子,卻無法做自己,我們會快樂嗎?


從認識自己開始


「我」,是我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工具或系統,若我不夠認識「我」這個系統,請問我如何能有效能地活出我自己?「我」,也不是僅以「罪人」、「義人」或「好人」概括性名之,或者以主動、自卑、盡責論之;「我」,其實多且大過這些標籤,值得花一生探索、認識,並且全然活出這個上帝原創的「我」。

自三百五十年前伽利略改良了望遠鏡之後,人類耗盡數不清的時間和資材,極力探究外太空,到了二十世紀中葉登陸月球後,更是開始遠征火星及太空旅遊的夢想。我們已經忽略了一個可能比外太空更壯麗並且跟每個人更切身的所在--內太空。

我們內在有一個更浩瀚的宇宙,一條通往永恆旅程必經的驛站,卻越來越荒煙漫草。

你我的天下從認識自己開始,然後整理自己、發展自己,最終才有可能成為自己,那個上帝心目中真正的你自己。

每個人看起來都在過自己的人生,既使是雙胞胎,但是,你確定是在過自己的人生嗎?


探索自己是需要勇氣的

勇敢地探索自己,除了可以透過信仰、生命教練的引導、書籍和課程之外,我們也可以扮演自我教練的身份,畢竟你我是跟自己活得最貼近的人,而且這也是我們人生最基本的任務。

你需要成為最認識自己的人,方能把握自己的人生。
 
自我教練的角色包含:夢想家、觀察家、實踐家和批判家。
 
夢想家需要發揮想像力向外擴張,同時又要向內傾聽內心的聲音,看見自己的可能性。先以勇氣和信心的眼睛來看見未來,按內心最渴望的願景(vision,也是異象),去描繪你人生的劇本或地圖,那是一個方向的標示。
 
比方說,你渴望一生活在充滿音樂的情境中,而在音樂的世界裡,有千百樣你可以參與或投入的角色。又或者你渴望以幫助人為一生使命,按你期望的程度,可以計劃透過財務、醫學、營養學、工程、輔導、藝術、志工、政治、信仰等等,與人互動連結產生影響力。
 
再來是觀察家角色,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和習慣,深度認識自己的內心、信念和價值觀、天賦和興趣,以發掘生命的寶藏及邁向未來的動能。觀察家也需要對環境和事理有洞察力,找尋有效的發展模式。
 
觀察是醒覺的活在其中,看見真實和本來的樣貌,而不是評價或標籤化。
 
然後要成為實踐家,將所思所見所計劃落實在生活中,而實踐過程其實也是在整理和發展自己。從概念到實際需要操練,進而練就執行力,一種態度、習慣及生活方式。
 
生命乃是透過實踐才能完成其意義與目的,也是體驗生命之美的必要過程。
 
最後是批判家角色,有效的開啟反省力,是一種改善的力量。批判或反省也是一個探究的過程,看見真實或看見其他的真相、新的可能性。有道是檢討為成功之母,朝人生目標飛奔而去時,要及時調校方免得偏離航道。
 
 
我看見,故我在
 
當你看不清楚自己,而無法定義自己時,別人就會來定義你,或者你會被環境同化而迷失自己。
 
如果你覺得需要向別人證明你自己,你等於將上帝賜予你的生命,交付給那些漫不經心的論斷的聲音,它們就形塑了你人生的樣式。
 
你要能看見真實的自己,才能活出自己的真相。
 
 
(本文整理自黃夏成主持,每週四08:05-09:00播出的「成為發光的職場達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