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個人都會遇到挫折,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挫折「感」。相同的遭遇,換個人可能就有不同反應。 瞭解為何別人不會如此反應,我卻會?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 雖然,「要求高」往往是造成挫折的原因,但要求高本身並不是壞事,因為,沒有高要求,就沒有高標準,沒有高標準,就難以有進步。但沒有達到要求時,我們如何面對?這就是我們可以好好思想的問題了。 |
|
|
|
為何易受挫?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同樣一件事,發生在A身上,可能嚴重得呼天搶地。但發生在B身上,卻默然接受,甚至愈挫愈勇。為何有如此懸殊的表現?一般來說,挫折感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期待太高 【二】缺乏彈性 我們常聽到人說:「沒有她/他,我就不會幸福」,「得不到它,我就人生了無樂趣」。這種「非要不可」,一定要怎樣,不然就活不下去的偏執,讓我們容易受挫。 有時,事情沒有達成只是時候未至。但小時習於慾望立即滿足的人,長大後就很難學得「慾望延後滿足」的習慣。凡是目標想到就要立即得到,稍有差池都不能接受。 【三】自我中心 【四】負面思考模式 「好面子」是一種典型的負面反應模式。我們覺得失敗是丟臉之事,因此遇到問題時,不但不能正視,反而花力氣為面子傷神。於是,好面子強化了困難產生的壓力,自然也深化了挫折感。 另外常見的負面情緒,就是心中不斷播放「批評論斷」自己的錄音帶,一遇挫折就開始不停指責自己,彷彿十手所指,無處容身。 【五】錯誤的成就觀念 如何克服失敗感,我們要學習不以單一結果論人生。要學習客觀分辨,究竟我的失敗是自己未盡力,還是由於不能掌控的原因造成。國外的教育,從小就教導孩子認識自己是「獨特的」。別人的目標不是自己的目標,每個人該有根據自己能力所定的自我自標。 【六】心想事成的快樂迷思 其實,我們常以為,「心想事成」才是快樂。但有時,事不成也有其意義。從失敗中認識時間與成功條件的必須性,也是一種必要的通往成功的經驗學習。否則,失敗焉能為成功之母。放棄對心想事必得成的執著,不把快樂感建築其上,就不至於容易有挫折感了。 其實,挫折不一定都是壞的,有時,事情的好壞是一體的兩面。暸解挫折感產生的原由,下回,我們便可更近一步,學習擁抱挫折、愛上挫折,讓挫折成為我們的工作推力,而不再只是障礙了。 (本文整理自紀惟明主持,每週二08:00-09:00播出的「展翅上騰-Office EQ」節目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