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滿歡樂慶祝氣氛的新春時節,大家開始計劃新的一年,理財是必然的話題。談到財務自由,它可以用時間來衡量,也可以是一種狀態。


入多於出為財物自由

  例如,陳先生每個月生活支出需要兩萬元,目前有一百萬存款,在萬一沒有工作的狀況下,夠他使用五十個月,也就是說,陳先生擁有五十個月「不工作的自由」。

  財務自由的狀態則是指「理財收入大於或等於生活支出」,這是「窮爸爸、富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先生所定義的財務自由。假設唐先生每個月也需要用兩萬元,他沒有存款,卻在市區擁有一戶四十多坪的公寓,每個月租金收入五萬元,雖然每月要支付三萬元房貸,但還可以賺兩萬元,這不需要他付出時間工作得來,就是所謂的「理財收入」。

  唐先生理財收入可以支付生活需要,就算是處於財務自由的「狀態」。當然,由於租金可能漲跌,生活支出也會有所變動,要維持財務自由,必須定時檢視財務狀況,也要想法創造更多的「理財收入」。


理財講求方法

  很多人認為懂投資才能致富,達到財務自由,其實投資看機會,但不是人人都有;而理財講方法,大家都做得到。

  理財最重要的是思維,觀念對了,只要立刻採取行動,就很簡單。只是很多人被生活推動著轉,不大思考工作以外其他的事情。「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誰能解決自己不願意面對的問題呢?人生在世,必須面對而且要管理的就是時間和金錢。在理財上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錯誤,一是不行動,二是目標不明確。

  理財的基本概念是「及早開始」,善用時間的力量累積財富,正如富蘭克林所說:「時間就是金錢。」其次,是資金的分配,可以依照所謂「理財金三角」,生活支出約佔收入的六成,風險規劃佔一成,其餘三成可做投資理財。


理財兩個重要步驟

  理財的第一步則是要瞭解現況,算一算自己的收入和支出狀況,還有資產和負債情形。有些人是「月光族」,每月把錢花光光,既沒有考慮人生可能的風險,也忽略了儲蓄理財的重要,一旦碰上失業或重大疾病,就會陷入困境。有些人雖然擁有資產,如房子或股票,但通常要看房子的貸款比例是否過高,以及股票佔全體資產的比重,才能判別財務體質是否健全。

  人生的風險是相同的,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可能走得太早、活得太久或是遭逢疾病與意外事故,所以風險的規劃是必須的。通常保險費佔收入的一成,是很合理的比例,這是指一般壽險、意外險、醫療險、防癌險等,不包括儲蓄性質的保險。

  其實財務自由跟心靈自由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想要豪宅名車,當然比較難達成財務目標。如果對物質的需求不高,因為花費有限,自然容易獲得財務自由。人的慾望無窮,縱使衣食無缺資金充裕,如果找不到人生的意義,也未必「自由」。

  理財的第二步是設定目標,我們必須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手上有多少資源,才能選擇適合的交通工具。理財一般可分短、中、長期目標,例如留學、旅遊、購車可算是短期目標,購屋、子女教育基金屬於中期目標,長期目標則像是退休養老、設立公益信託或慈善基金會等。

  理財又與個人的性格息息相關,每個人的期望值不同,而風險與報酬是成正相關的,高報酬一定代表著高風險,低風險的通常只帶來低報酬率,如果有人向你推薦報酬率高而無風險或低風險的金融商品,恐怕其中就大有問題。


先能自律才有自由

  現在許多年輕人因為助學貸款或刷卡消費等原因,已負債三、四十萬元,因此,擬定償債計劃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財務目標。助學貸款利率低,問題不大,如果是使用現金卡或信用卡未償餘額過高,而利率通常高達一成九,一定要儘早處理,以免債務越滾越大,最好是請家人幫忙。償債的方法不外乎開源節流,當然最好是不要借超過自己償債能力的金額。

  在理財領域的另一個層面,要享有自由必先能自律。就像在社會上生活,為了讓大家享有自由,我們必須遵守群體生活的規範。理財的紀律是設定目標、列預算、記帳、把要存的錢先存起來、剩下的才花費,同時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商品,如果沒有太多時間,選擇投資型保單或組合是共同基金,都是很簡單的「懶人理財法」,不要弄得太複雜,才易於管理。

  期許大家在新的一年認真思考金錢在自己人生中的意義,好好規劃理財目標,及早行動,並謹守理財的紀律,能做到這些,財務自由指日可待。

(本文整理自雷倩主持,每週一08:00-09:00播出的「展翅747」節目內容)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