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咱們台灣同胞對於選舉的熱情,我想一定是世界第一,姑且不論大家是不是理性的候選人或選民,選舉期間滿街的競選標語跟旗幟,大街小巷穿梭不停的競選宣傳車,以及人氣達到沸點的各式造勢晚會,在在都把台灣各地的選舉氣氛吵得熱鬧滾滾。
反觀美國,對初來乍到的觀光客而言,完全感受不到十一月即將來臨的總統大選氣氛,路上沒有隨風飄揚的旗子,也沒有敲鑼打鼓的掃街拜票,在我們居住的小城市,更是看不到候選人的造勢活動。
但是,美國人對於選舉真的不熱情嗎?
|
選舉話題成為活教材 |
打開報紙,幾乎每天的頭版都是兩大陣營候選人的照片跟新聞;打開電視,總統副總統的電視辯論會總是吸引許多的觀眾,脫口秀節目更是天天對兩大候選人的缺點大肆嘲弄;打開收音機,政論性或是call-in類型的節目也總是滿線…。當你真正生活在美國的社會當中,其實也能感受到他們對於選舉的「理性」熱情。
對我們留學生來說,大選期間最能感受到選舉氣氛的地方,其實就是教室。從去年的加州州長補選開始,到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我上過的每一堂課,都一定有人在討論選舉的話題。比方說,教授最喜歡以選舉為例,教導我們關於大眾傳播的一些方法與理論。 |
這學期我上了一堂課,叫做說服傳播(Persuasive Communications),教授就曾經在課堂上與我們一同收看第一次的美國總統電視辯論會。並不是他偷懶或是假公濟私,而是他希望我們從兩位候選人的辯論過程當中,找出他們運用的話術或技巧,是符合老師所教過的「說服傳播」模式或理論,然後在下一次上課時,我們每個人提出自己的觀察結果供大家一起討論。
此外,同學們也喜歡在上台報告或是上課討論的發言當中,引用選舉相關的話題,尤其對很多主修公共關係的同學來說,候選人的形象塑造、雙方陣營對於重大社會議題的處理態度…等,都是最好的研究題材。
|
關懷政治的大學生 |
一直以來,我對於美國的大學生(研究生除外)並沒有什麼好印象,因為依據跟他們一起上課的經驗,許多的美國大學生都不愛動腦思考,也不求長進,只喜歡上課的時候跟老師亂哈拉建立關係,開一些沒營養的無聊玩笑。
但是說到政治,我卻不得不對他們另眼相看。不但每一個人對於時事都會瞭解關心,對雙方候選人的政見、人格特質,都能分析得頭頭是道。最讓我訝異的,是他們對於政治的客觀態度,不論私底下的政黨傾向為何,只要是課堂上關於選舉的討論,他們都能拋開自身的主觀意識,針對議題本身發表意見。
|
研究生們,則除了同樣保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之外,對於其他文化國家的政治型態,也展現出強烈的求知慾。
有一堂跟公共關係相關的課,修課的八個人當中,包括我竟然有五位是從台灣來的國際學生,因此我們也就輪番成為老師跟同學「拷問」的對象。 |
舉例來說,美國因為是基督教國家,往往在制訂一些新的法律時,會遭受到很大的反對聲浪,比如說墮胎以及同性戀婚姻的合法化。而這樣的問題,是否也會同樣的發生在台灣,就成了老師同學們關心的話題。
|
多了熱情卻不激情 |
事實上,要說美國大選到底熱不熱?我的答案是熱情,但不激情。身為一個民主發展已經成熟的國家,美國人民對於政治的關心跟投入,已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不需要在選舉來臨的時候,才刻意以外在的包裝,來凸顯他們對於政治的高度參與感,就好像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卻能展現成熟的政治智慧一樣。
少了激情,多了理性客觀的對政治投入與關心,也許才是我們邁向真正民主的開始吧!
(「快遞星期六」點點主持 每週六11:00-12:00播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