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中的表現如何,許多人都很在意,但有些人格外的看重。在許多影響我們工作動力的原因中,「缺乏肯定」絕對是不可忽視的負面心理因素。

  缺乏肯定或成就感,人人都會遭遇,有些人能處理,有些人卻對此反應過度,甚至為一點不被肯定的小事就惶惶不安,情緒掉到谷底。

  你的情緒受老闆影響?

  例如,有些人稍被老闆責備,就失去工作的熱誠。工作稍遇挫折,就提不起勁、感覺沒有自信,懷疑自己不能勝任。或者工作太乏味,沒有挑戰性,就開始擔心自己沒有貢獻,是不是應該離職了…等等。

  有個企業的老闆,從不給員工任何鼓勵或獎勵,因為他認為員工表現好本來就是應當的。如果你在這樣的主管下工作,你會因此沮喪嗎?如果不論你表現多好,都得不到主管稱讚,你會因此失去工作的熱誠嗎?

 

  你有肯定依賴症嗎

  職場上蠻多老闆都不善於稱讚人的,因此哪裡是工作熱誠的來源呢?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足夠的肯定,或看見明顯的成果,獲得到別人的稱讚,才能產生工作動力,那多數的時候,我們可能都會欲振乏力。

  是什麼導致缺乏肯定感?罹患肯定依賴症的人,多數有以下三種控制性的思想公式:

公式一:如果我有成就,我就會得到人的肯定。

公式二:如果我得到別人的稱讚,我就會很快樂

公式三:如果我得到別人的肯定,我會很 快樂,我的人生也才因此美好。

   而導致公式一的因素,往往與從小「肯定儲水槽」存量不足有關。

 

  肯定儲水槽不足

  許多辦公室內的EQ問題,都與人的成長過程有關。當孩子表現不佳,有些父母會習慣採用憤怒、不理會、或故意對其他表現較好的孩子和顏悅色以刺激等激將方式,來鼓勵孩子奮發向上。

  但這些父母卻不知道,他們這種對孩子拒絕、冷落、羞辱、或故意偏待的方式,非但不能對孩子造成鼓勵的效果,反而在孩子心中形成一種被懲罰的負面感受。

  因為,小孩子並不夠理性,他不能理解大人們激將法的用心,而往往又習於從同儕、師長或家人身上,描繪自己的形象與價值,所以當這些來源都一一排斥他時,孩子便很容易感覺到自己無價值,對自己失去信心。

  當一個人自小就需要靠表現來換取快樂感或幸福感時,當一個孩子從小便經歷除非自己表現佳,否則得不到獎賞的有條件式之愛,隨著他的年齡漸長,追逐他人肯定就成了這人的人生趨動力,這類孩子長大後,往往成為過度在意自己表現,依賴他人肯定的人。

 

  追求別人肯定的生活

  一個人罹患肯定依賴症,往往與他小時的經歷有關。而這種經歷導致錯誤的思想,就是「如果我有成就,我就會得到人的肯定。」

  而這裡所謂的成就,自然是指那些別人所欣賞的成就,也就是別人算為成就的成就。受這種思想影響的人,往往認為如果自己要得到別人的欣賞,必須具備別人所欣賞的成就。

  這樣的想法驅使我們努力去達成,或者去追逐那些別人所欣賞的事,以便因此獲得他人的肯定。受這種想法影響的人處處皆是,甚至可以說,許多人從小就生活在這種控制行為的思想中。

 

  追逐統一標準的生活

  在讀書一事上,我們豈不自小就努力去讀那些所謂的「指定讀物」?不少人的孩提時代,讀課外讀物是不被鼓勵的,這些書即便讀得再多、再好,孩子並不會因此獲得稱讚,唯有他把指定的課本讀好時,孩子們才會得到獎勵。

  在某個年代(也許到現在都是),孩子的價值來自於他們把指定的書讀好。如果有一科,這孩子沒興趣、或沒天分、或就是讀不通,這孩子在這一科目上,就會得到很多負面的評價,甚至,他整個人格都會因此遭受貶損。

  當我還小的時候,我記得學校每考一次試,教室的座位就會重排一次,光看座位,就能知道誰的成績好,誰的成績差。這種方式讓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有一種被懲罰的感覺。而這種被懲罰,或引以為辱的感覺,讓孩子萌生被人貶低的羞恥感。

  生活在這種「用一把尺量所有人」的環境中,會導致人們追逐一個「統一的標準」,好得到別人的稱讚。我們也因此有一種「我必須要達到別人認定的標準,才能獲得肯定」的想法。

  這種從兒時,就深深種植在我們心中的思想公式,甚至影響我們的成人生活,也成為我們進入職場後的潛在心態。

  而這種公式,也導出另一個必然的結果,就是我們成了一個「把快樂鑰匙交給別人」的人,這就是罹患肯定依賴症之人,常見的第二個思想公式:「如果我得到別人的稱讚,我就會很快樂。」這想法衍生的問題,我們下期再談。

(「展翅上騰-Office EQ」紀惟明主持 每週一08:00-09:00播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