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東螺溪的翻轉
廢水變綠金
>應靜怡 「聽台灣水的故事」節目主持人、留美環境工程碩士、資深媒體人、益人學苑講師
自古以來,人類傍水而居、依水發展。台灣知名的河川很多,東螺溪或許不是大家最熟悉的景點,然而根據史實,它卻是孕育出台灣本土文化與血脈的「母親河」之一。
何忍「母親河」受傷的容顏?
根據現存最早單幅彩繪卷軸台灣全圖《康熙台灣輿圖》,舊濁水溪流域即稱「東螺溪」,相關歷史也記載於《彰化縣志》、《彰南地區的發展史》。早在明末之前,此流域已有平埔族東螺社、眉裡社、以及大突社等聚落在此定居,其中以東螺社的規模最大,之後也發展成整個彰化境內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族群聚落。
雖然東螺溪自古滋潤養育沿岸,多年生生不息,然而近代,這條美麗的母親河卻承受各類污染物排入,水域生態遭受極大劫難,幾近破壞殆盡,就此失去了原本美好的容顏。
記得某一次,TIIWE(Taiwa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Water Education)團隊到東螺溪鹿島橋處現場勘查,空氣中彌漫著濃烈難忍的豬屎味。忽然有一位民眾騎車經過,還好奇的停車,駐足詢問團隊在做什麼。當團隊回答是在察看水質與河岸狀況,他不發一語的離開。不一會兒,他又騎車掉轉回頭,告訴團隊:「他們廢水處理都有開機,沒有關掉哦!」之後就揚長而去。
後來在當地訪談時,有居民說一些畜牧戶在附近的連外道路上,自行安裝了監視器,一旦發現「可疑人士」靠近,就立刻採取行動,以因應稽查。在這種彼此不信任的情況之下,難怪污染狀況無解。
廢水就很廢嗎?
追根究底地去研究,就發現東螺溪河川水質惡化主因,其中之一是因其本身就缺少乾淨水源,流進的不外是生活污水、工廠廢水,再不就是大宗畜牧廢水。甚至部份溪水被引回灌溉,稱「回歸水」,更是雪上加霜。
倘若一條河川沒有乾淨水的來源,自淨功能就非常重要。這個重點部份在之前似乎沒有被提及。
隨著研究計畫的用心程度及專業知識的累積,就發現此處的廢水是可以處理之後再利用,甚至還可以將之變為有價值的流域生產、生活、生態三者共生的零排放與永續發展水環境。
經過多方了解,TIIWE為地方提出「濁水變妝出綠金、東螺圳清串人心」,並得到各方的熱烈回應,顯現出這的確是不同群體的共同期望。
什麼是綠金?
依據國內外研發技術、以及實際成功案例,豬糞尿可以再生利用成為「綠金」,目前主要著重在沼氣發電、熱能利用,在國外甚至被大量利用來代替汽油,對經濟與能源是有效力、有幫助的。至於處理後的污泥與固形物,可以受推廣應用於長年生長的觀賞植物盆栽,就可減輕現有處理上的困境與負荷,也可兼具循環利用。
以前沼氣無法有效脫硫,經過請益台大蘇忠楨老師所研發的新技術,成果確實可以改善發電機被銹蝕的問題。縣府於是也採納建議,以利後續推廣應用。原本為大家「聞之色變」的廢水,現今找到了一條「轉成金」的出路。
溝通對話 翻轉環境
當地居民、畜牧戶、工廠、政府、環保團體、專家學者之間要如何進行對話?這將是恢復母親河容顏的關鍵。
信賴與共識就是現今真正解決問題的關鍵,「公眾參與」對於取得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信任,可說非常重要。而一個客觀獨立又能提供專業關懷的團體,是可以扮演一個多方溝通橋樑的角色。提供不同的平台,使民眾、學者專家、政府之間達到良性溝通與互動,進而達成多贏局面,這都是可以期待的。
許多的例證,使讓我們了解: 在翻轉環境之前,最要翻轉的是人心;翻轉人心的關鍵,就是良好的溝通與參與。
「母親河」東螺溪將不再只是被各方傷害,而是能夠恢復美麗容顏,提供水源、休憩、生態棲息、地標等等多重功用,讓人重新可以親近。
本故事由國際水利環境學院提供,欲收聽更多,請上佳音網站節目菁華區「聽台灣水的故事」7月22日節目內容。
游進裕、應靜怡主持的「聽台灣水的故事」節目,每週六09:05-10: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