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幸福窩]

 

學習管教的智慧

>周育如 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邱慶華 整理

 

所謂管教,是父母對子女除了「管」,更重要的是「教」,幫助孩子學習用比較好的方式取代不好的行為,用正面的話語、簡單地告訴孩子「要做什麼」,如果孩子沒有比以前更好的行為出現,代表之前的管教沒有意義。

孩子做錯事怎麼

親子叢書《聽寶寶說話》,用兒童發展理論及各種生活例子來幫助父母釐清管教問題。許多父母看到孩子有狀況,就想立刻解決問題,如果不先去瞭解孩子行為發生的原因,怎麼開處方?亂開處方可能會有危險和陷阱。

一、管教前要瞭解孩子犯錯的背後原因

常有家長提問「我的孩子會打人,怎麼辦?」但重點是:在問怎麼辦之前,要先判斷原因。這時必須先透過觀察--發生的時間、場合、對象等,藉以瞭解孩子行為的模式,以找出背後的原因。如果幾乎都是早上打人,推斷可能是太晚睡、太早起,睡眠時間不足引起。這時候也許不是制止他打人,而是改變生活作息,孩子打人的行為就不藥而癒。如果打人的時間不固定,卻對象都是同一個人,則須處理孩子與這人間的恩怨。

如果孩子一下打A一下打B,要找出孩子打人時都伴隨什麼事發生?曾有孩子在老師講故事時稱讚A,孩子就打A一下,等會兒老師稱讚B,孩子又踢B兩腳,我們就知道孩子打人的原因,可能想博得老師的關愛,可是她用的方法是錯誤的,師長要處理的是孩子與老師間的應對,及孩子表達需求的方式。不是只看到表面現象,立刻制止孩子的打人行為。

二、孩子做錯事時,問法很重要

孩子做出令家長震驚的事時,父母通常會把孩子叫過來以瞭解來龍去脈。但是不建議一下子就問「你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很容易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找合理化的藉口。應該要問「剛剛發生什麼事?」請孩子描述過程。

譬如:兄弟倆互打誰也不讓誰,母親把兄弟叫過來問剛才發生什麼事?哥哥講完,再聽弟弟講,先把過程釐清楚,然後再問:你們覺得剛才的事怎麼做會比較好?引導孩子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去解決事情,才是真正幫助孩子,而不是讓孩子找藉口。

三、孩子做錯事,

  不能只教他說對不起

這是父母教養中很常見的錯誤。半年前,我跟孩子去火鍋店吃火鍋,隔壁桌有一對三、五歲的兄弟打翻我們的菜盤,導致飯菜撒滿地。我問哥哥要不要過來撿?哥哥回答我說,「我已經說過對不起了」;問弟弟要不要幫忙,他們的母親叫兩兄弟坐回去,說了一篇大道理,讓我對於這位家長處理事情的態度非常的訝異。

孩子犯錯了,父母或老師最常做的是,叫孩子跟對方說對不起後,就結束了,卻沒有讓孩子做收拾善後的事,這樣等於沒負起責任。

那對打翻飯菜的小兄弟,如果說完對不起,接著動手收拾,孩子在收拾過程中,親身參與收拾的繁瑣過程,他們以後就知道要好好吃飯,而不是一面吃一面玩。

孩子做錯事要讓他們負起責任,在負責任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學習遵守規範。另外,犯錯需要給他們從中學習修正行為的機會,當他重新學習校正,原來我這樣做比較好,那麼孩子就成長了。

新的行為取代舊的行為

管教,不只是罵、批評,還要教,告訴孩子合適的方法。

有一位牧師,小時候家庭貧困,都穿哥哥穿不下的舊制服,因為沒有其他衣服,因此制服也是便服,所以他從大褲子穿到緊身褲、從很長的褲子變成七分褲。一天他走進教會聚會,輔導問為何到教會穿緊身褲?以為他是耍帥,他沒有辯駁,回家路上,他又羞愧又難過,但是他只有這條制服褲可以穿。

今天,孩子表現不好時,表示他也穿了一件不合身的褲子,如果你要他脫下不合宜的褲子,換上另一條合適的褲子,前提是他必須要有另一條褲子,如果沒有,他只能緊抓這條唯一的褲子不放。

同樣,管教也是如此,看到孩子的行為錯誤時,父母要求孩子拿掉錯誤行為前請思考:你是否教導了孩子新的好行為?如果孩子從來沒有學習到新的好行為,家長要如何讓孩子有新的行為?這是父母在管教上非常重要的觀念。

 

本文整理自黃迺毓、劉容襄主持,每週二0805-0900播出的「家庭知多少」節目內容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