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台灣水故事

心中的那口井

 

應靜怡 「聽台灣水的故事」節目主持人、留美環境工程碩士、資深媒體人

俗語說,人心中都有一畝田,無限潛能;但是這畝田需要心中這口井來灌溉,所取的井水是甜是苦、是榮是枯,都影響收成的結果。

有井就有財富?

古時,一個家族擁有井的口數,代表的不只是財富,且因為當地人皆需用水而有求於此,成就了井主擁有權力與地位的象徵。

井,不只是往下打到水就可以,也要花人力、物力,甚至有智慧的去維護經營。哪家的井如何,某種程度上反映或代表那家的光景。有的家族有能力打井,卻無後續的配套經營措施。管理不善,或後代子孫在經濟上出了問題,有將家傳的井出讓或賣出的實例。

遠古時代,不只亞洲,歐美也是有類似狀況:擁有井還不能高枕無憂,也需要有足夠的能力去保護它不被掠奪、不被敵方下毒、破壞……等等,所以派兵駐守是常有的事。井文化造就了政權鞏固的基本概念。

井下有密秘通道?

在一些古典文學或史書中記載著,井下的密秘通道。才子佳人得不到雙方家族認同,就從井下密秘通道去幽會或私奔;有的是面臨強敵入侵,用井下通道逃離險境。

無論是浪漫的愛情故事,或是驚險的短兵相接,使用井下通道的傳聞並不算是空穴來風,只是這個通道最初的用意不是提供人走動,而是為了維修水井、方便工人的設計之用。但是傳說太多,以致現今在某些地方留下的古井,成了尋寶地點,是古人始料未及的。

每種井的維修方式不同,得按照當初施工的方式,而工法則是依照當地水土人情的狀況而定:含水層的深淺、地質結構、季節變化、需水原因與期待……。也因此可以看見世界各地風貌完全不同的、各式各樣的井。

去了解當地的井,能夠飲水思源的對古往今來有更多的認識與體會,有時挖掘出埋藏許久的珍貴水故事,令人意外驚喜的收獲,並有憑有據的在水歷史上添一筆貢獻。

鑿井有眼光,拒當冤大頭

鑿井較多的地區,當地人會口耳相傳哪家會鑿、哪家會讓人當冤大頭。到底有沒有冤枉商家?可能有、也可能沒有。

台灣地質解剖圖顯示,大部份掘井區的含水層均不厚,比較像千層派,不像歐美國家顯示井所在地是豐沛的含水層。如果掘井工沒有經驗,很可能一下子就穿過薄薄的含水層到了下一個土石層,如此只好再往下挖到含水層。然而,挖井深與費用並不是呈現數學線性,而是像級數快速往上加,再往下挖掘,所費不貲。

試想,如果住左邊的請了甲商來挖井,只花兩千元,而且很快就挖到井水,而住右邊的請到乙商,不只花費上萬,施工期更長久,兩家相比,立刻分出端倪,請到乙商的井主有當冤大頭的感受。

台灣在某段期間,是以人工方式掘井,各家的獨門技術是不明文記錄下來的,就如同武功秘笈不外傳,只當傳家寶,由父傳子,家族靠這門技術謀生。然而當社會邁入工業時代,以機械儀器取代人力來掘井,許多老師傅有價值的掘井技術、口訣都失傳了,相當可惜。

印度大井千人共享

印度是歷史悠久的古國,他們的祖先曾經用今人無法理解的智慧鑿井,留下一個足球場大、足以千人共享的大井。它並不是台灣人在記憶深處的那種圓口井,而是容許百人同時走進去取水的設井。從階梯坡道斜度的考量,到體貼取水人的辛苦,而在井的中段設置的休息區座椅、或排隊的空間……,顯示出老祖宗尊重勞動人員的智慧。

台灣參訪團到當地,憑著觀察就看出這其中的奧妙,深得印度友人的讚許。

其實台灣人的心思細密、觀察力強,有如深藏的井,等待開發、恢復,讓清甜的水源源不絕的湧出。不害怕缺乏,也願意共享,不但成就自己,更能嘉惠列國。 (資料來源:TIIWE國際水利環境學院)

 

(游進裕、應靜怡主持的「聽台灣水的故事」節目,每週六09:05-10:00播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