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爛牌成為上帝加注的好牌
劉蕙苓,現任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及政大新聞系兼任教授,過去擔任中視記者、主播、製作人、新聞企劃室主任及公廣集團華視研究員,超過二十年的電視媒體經驗,曾獲電視金鐘獎最佳採訪獎、中國文藝協會電視類文藝獎章、及新聞評議會「傑出新聞人員出國研究獎」,尤其,五次獲得曾虛白新聞獎,其中四次是新聞報導獎,去年更以著作奪得學術獎,創下該獎項獲獎最多的紀錄。
集一身新聞界亮麗光環的劉蕙苓,任誰也想不到曾經拿到「一手爛牌」,童年時期甚至是阿姨口中所辱罵的「雜種」……一個從來不被看好的孩子,後來是如何經歷上帝奇妙的帶領,翻轉人生呢?
撕不掉的童年標籤
家裡共有11個兄弟姊妹,排行老八的劉蕙苓,其實是爸爸的第二任妻子所生。大媽年輕時和身為職業軍人的爸爸,跟著國民政府來台,由於不斷逃難而且生活艱辛,到台灣後大媽因病漸漸精神異常,最後無法照顧自己的6個孩子。
劉蕙苓的母親一開始只是到家中幫傭照顧孩子,後來和父親在一起,於是生下哥哥和劉蕙苓。原本和樂融融的家庭,卻因爸爸在外頭交了女朋友,一夕之間使得她的世界日月無光。原本打算帶著兩個小孩回娘家重新生活的母親,最終迫於經濟壓力,不得不把劉蕙苓和哥哥再次送回劉家。
想到終於又可以有歸屬感,加上能夠跟喜歡的二姊同住,劉蕙苓一開始對於能夠返家是感到開心無比的。而當初爸爸的女朋友,已經成為劉家新女主人,這位阿姨卻不歡迎劉蕙苓和哥哥,經常藉故對他們冷嘲熱諷,最常掛在嘴上的話就是「你們那個客家鄉下人媽媽」……
兩個回歸的孩子和阿姨的生活衝突愈來愈多,摩擦也愈來愈嚴重。當時在學校是模範生的劉蕙苓,需要較早出門到學校打開教室門鎖,但她幾乎每天餓著肚子上學,因為沒有人會為她張羅早餐。如今都還記得當時飢餓感受的劉蕙苓,唯一的小確幸就是有時會偷阿姨的零錢買包子,那個不需喝白開水充飢的早晨,是她愉快一天的開始。有一次發燒生病,不懂得看醫生也不知道去哪看醫生的她,只好獨自躺在外頭曬太陽,陽光的熱讓自己忘掉發冷顫抖的不舒服。
隨著年齡增長,和阿姨之間的爭執成正比增加,多數時候,劉蕙苓選擇躲在棉被裡哭,邊哭邊質疑為什麼媽媽要把她送回來?她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爭吵中,阿姨賞了她一巴掌,怒斥著:「妳就是沒受過教育鄉下人生的雜種,有什麼資格在這裡跟我大小聲?」那個巴掌不算重,但在她內心產生了無比巨大的撞擊,特別是那句「鄉下人生的雜種」,像是刀子劃進心裡,每一刀都深不見底,每個刀痕都成為撕不下的標籤:我是這個家的雜種!
一箭雙雕的獎狀-渴慕與激怒
一家之主的爸爸呢?他是位不苟言笑也不常說話的軍人,吃過飯後就只顧著盯著電視,鮮少介入劉蕙苓和阿姨之間的紛爭。頂多偶爾唸她們幾句「妳不能這樣跟長輩說話」或是「妳不要再說了」。劉蕙苓看待爸爸從來不是溫暖的,也覺得他對自己似乎沒什麼情感;但童年時期卻極度渴望被爸爸認同,因為被爸爸認同等於被肯定是劉家的孩子!
由於哥哥姊姊們成績不太好,看過爸爸對於家中沒人能考上大學的失落,劉蕙苓決定將「努力讀書拿獎狀」當做她的重要目標。她相信只要得獎就能搏取爸爸的喜悅,還會拿到幾塊錢作為獎勵,同時也能激怒阿姨!當阿姨對爸爸抱怨「你都只關心她,不關心我的小孩」時,劉蕙苓聽了就心裡舒暢,只是她明白內心深處更期待的是,爸爸能笑著對她說:「妳好棒!」
當上帝找到了我
小學六年級時,二姊有天帶著劉蕙苓去教會。上主日學有糖果可拿,也有很多哥哥姊姊和牧師,大家人都很好。所以即使二姊後來沒有繼續去教會,劉蕙苓自己仍然持續聚會,享受唱詩歌的時光,享受在教會裡被愛的氛圍。
有次主日學老師教導經文:「你們看天空的飛鳥,牠們既不種,也不收,又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的多嗎?」(馬太福音6:26)劉蕙苓聽了當場痛哭流涕,長期被否定的她,第一次知道原來自己是貴重的,而且也可以成為上帝的寶貝。她被上帝的愛深深吸引,於是選擇受洗信主。爾後的生活,雖然依舊上演著衝突,依舊會躲在棉被裡哭,但她有了一個上帝給她的避
難所,就是到教會禱告,找牧師聊天、或是透過唱詩歌重新得到力量,再次回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國三那年小哥和阿姨大吵一架後搬離,劉蕙苓成為阿姨在家中唯一的出氣筒;經常帶著隔夜哭紅腫的眼上學,她為自己的人生作了第一個重大決定:高中一定要離開這個家,要擺脫這看不到盡頭的壓力。要離開家就必須參加台北市高中聯招,考上台北的高中。她向神禱告,求神成全她。
跌破眾人眼鏡的神蹟
國中時劉蕙苓雖然在升學班,但成績只能算中上程度,不足以考上台北的學校,老師勸她改變心意跟其他多數同學一樣,以新竹女中或台中女中為目標。但她知道一旦自己考上新竹女中,便得繼續住在家裡通勤上學,這不是她想要的未來。
原本苦勸劉蕙苓三思的班導師徐鈺美,見她心意甚堅,又處於紛爭不斷的家中無法專心讀書,於是把她帶到娘家暫住,老師的媽媽宛如上帝派來的天使,每天為她做飯、洗衣,那三個多月是她內心最平靜的日子,每天的生活只有讀書,沒有恐懼,更沒有眼淚。放榜之後,劉蕙苓竟然真的接到中山女中的錄取通知,這樣的殊榮從來沒有在她的眷村發生過,當年大學聯考錄取率很低,若考上北一女或中山女中,等於是一腳踩進了大學之門!爸爸非常高興。第一次,劉蕙苓覺得她正一步步完成爸爸的心願:劉家終於有孩子可望念大學了!她更明白如果不是上帝給的神蹟,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
在沒有任何人看好的情況下能到台北讀書,劉蕙苓明白是神親自帶領她的腳步,後來順利考上政大新聞系及研究所,甚至一路考進了中視。在老三台的年代,新聞播報了錄取消息,等於是全世界都知道劉蕙苓不可思議地站上人生新舞台,包括她的家人和眷村的鄰居們。
在新聞界一直表現優異,得獎無數,乃是根植於想成為母親的驕傲,證明自己是劉家最棒的孩子。她常覺得自己三十歲以前的人生,有一半是為母親而奮鬥,多年來,她確實做到讓媽媽安慰,讓爸爸感到光榮,她不是雜種而是珍珠,這一切都是因著上帝的憐憫和慈愛,在她身上所彰顯的神蹟。
透過上帝的愛換位思考
長期以來,劉蕙苓都能體會媽媽的辛苦及對她的關心與支持,特別是自己結婚生子後,更能夠理解一個母親的心情,包括當初媽媽需要忍痛抉擇把她和哥哥送回劉家生活,是件多麼揪心的事。自從工作後,媽媽愈來愈依賴她,也因她的表現可以到處跟街坊鄰居說嘴,大聊女兒上電視、出國採訪、得金鐘獎…等。體諒母親坎坷的過往歲月,她也盡可能在各方面滿足媽媽的需要,希望母親能在物質充裕、心情愉快地渡過晚年。
相對於母女間的親密,劉蕙苓和父親的互動就顯得疏遠;漸漸長大後,她才開始明白父親不是不愛她,而是不懂得如何表達情感。唸研究所時,父親曾經交給她一封信,寫了長篇的內心話,他對於母親其實很內疚,希望劉蕙苓能好好孝順,代替他彌補對母親的虧欠。
父親晚年時,劉蕙苓有比較多的時間陪伴照顧,與父親的隔閡埋怨也逐漸淡化消失。因著常常為他禱告,在病床邊唸詩篇23篇給他聽,藉著神的愛開始能同理父親年輕時所面對的難處,她回憶那段床邊唸聖經的時光,雖然父親已經腦溢血昏迷,但卻是她和父親最親近的日子,也是她童年曾經最渴望的。
超過所求所想的回應
進入新聞界時,劉蕙苓從未想過會在中途轉一個大彎。2000年左右媒體環境競爭激烈,政府及企業買新聞置入行銷成為電視台重要的營收方式。對於已經身為小主管的她而言,要接許多業務專案和業配新聞,面對廠商必須捍衛專業底線,面對同仁必須說服他們接受公司實行的這種違背倫理規範的政策,讓她經常左右為難心裡衝突很大,經常對自己所從事的新聞工作理想感到焦慮與疑惑。在四十歲生日時她向神禱告,她是否應轉換工作環境?例如調離部門或到其他媒體?但神遲遲沒有回應。
在一次機緣下,劉蕙苓抱著考著玩的心態,報考政大新聞系博士班,沒想到卻考了個榜首!當時系上要求前兩年必須以全職學生的身份就讀;禱告過後,她決定按下暫停鍵,帶著平安去當個「老學生」。畢業之際原本以為自己會去新聞傳播科系教書,畢竟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和得獎殊榮,又擁有博士學位…但上帝卻沒有開這個門,第一年沒有任何學校聘用她!
第二年申請學校,與眾親友討論及禱告尋求後,決定前往臺北藝術大學任教。北藝大以培養藝術人才為主,對於劉蕙苓而言幾乎是全新的領域、全新的開展。前兩年在不適應的低潮中不斷問神,為什麼把她帶來這裡?有一天領受神對她說:「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以賽亞41:10)。因著這句經文,劉蕙苓在開展人生第二春的路上,開始放膽前行,即便感到陌生,也相信神必定成為她披荊斬棘的力量。在關渡這座美麗的校園裡重新書寫自己的人生。她在十年內升等成為任教所唯一的正教授,更成為學校中學術研究表現優異的學者,她沒想到「得獎」這個標誌卻一直伴隨著她,過去得新聞報導獎,現在則榮獲各項學術獎。
13年的執教生涯裡,上帝使劉蕙苓明白,自己不但能繼續當記者,也能當個好老師培育學生,做個有深察力的學術研究者,還能做更多更廣的事發揮社會影響力。
神藉著各樣的環境修復劉蕙苓受傷破碎的心,帶領她走上想像不到的應許之地,把曾經以為的爛牌,一步一步恩慈地磨塑成祂手中的好牌。親愛的讀者,您是否也有勇氣把手中的牌交給上帝呢?無論未來如何,當上帝的愛加注在我們生命裡,不用賭、我們永遠是生命的得勝者!
(整理:凱歌。本文整理自魏德瑜主持的「佳音會客室」節目內容,每週日22:00-23: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