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來得及!用語言
守護長者智慧的不老人生
被稱為「福爾摩沙」的寶島臺灣,擁有豐富多彩的族群文化,但隨著時光流轉,這塊土地逐漸轉變為「以華語為主」的語言環境,原有的母語文化快速流失,造成屬於各個族群的獨特文化也跟著漸漸消失。
所幸的是,越來越多人看見母語保存與傳承的重要性,為了使更多人認識家鄉的美,有許多長者開始投入母語教育。
我們前往語言教育的現場,記錄泰雅族語教師陳香英以及台語教師東俊卿的故事,分享他們如何將自己身上擁有的珍貴文化,透過「語言教育」傳承下去。
投入母語教育的開端
東俊卿,投入台語教育逾20年,曾任台灣語言協會理事長,早期在國小擔任約聘台語教師,近年則在社區大學中,教導更多民眾學習台語。然而,東俊卿投入台語教育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特別的使命,而是一段辛酸的過往回憶。
他原先經營一家寶特瓶工廠,正在意氣風發之時,工廠卻慘遭祝融,多年的心血一夕之間跟著工廠葬身火海,更因為波及鄰近廠房而背負大筆債務。正當他走投無路之際,有位好友鼓勵他去考「台語認證考試」,在好友「軟磨硬泡」的堅持下,他只好妥協,前往應試。
憑著流利的母語與勤奮的學習,東俊卿在三萬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此後,他從代課老師開始,逐漸成為一名專業的台語教師。
有別於東俊卿的誤打誤撞,陳香英認為,她是終其一生都投入在語言教育中。民國86年開始,陳香英擔任宜蘭縣大同國小的校長,協助宜蘭縣編寫「九年一貫教育」的原住民語言教材。
因為認同自己的族群和文化,抱著「不希望族群的聲音消失」的迫切,自民國98年退休後,直到現在,陳香英是不遺餘力的將泰雅族的語言和文化,透過「教學」來傳承給下一代。
讓語言百花齊放 塑造開放的語言環境
面對逐漸流失的母語文化,陳香英認為,教育不能封閉,要多給語言一些空間,才能讓語言有良好的發展。除了教育之外,主流社會也需要抱有開放的心胸,她期待看見的是:「不管我走到哪裡、在什麼樣場合,我都可以去說我的母語。」
談到語言學習環境的消失,兩位長者都提到,「家庭」是造成語言無法傳承的最主要因素。陳香英提醒,不能因為主要語言是華語,就不給自己學習語言的機會,正因如此,才更應該要給自己機會,讓孩子在家裡能找到自己的母體文化,知道自己族群的優缺點,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與認同。
他們相信,當語言有一樣的生長環境,有一樣的陽光、空氣、水,語言就可以百花齊放。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文化必須用母語完整保存
「留下屬於族群的聲音」是兩位語言工作者最深的期盼,他們投入語言教育的同時,也教育了自己,促使他們更深地認識自己的文化,並看見族群的價值。他們明白:語言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承載了一整個民族的文化內涵。
在語言中,可以看見台灣人友愛鄰舍、關心他人的美德,更能看見這座島嶼上,每一個族群的美麗和價值。他們不願看到下一代的孩子們,因為不懂自己的語言,就錯失了認識自己、明白族群之美所在的大好機會。
而這正是讓原本感到「身不由己」的東俊卿,逐漸自發扛起文化傳承擔子的原因,更是陳香英儘管在身體勞累之時,驅使她繼續傳承語言的動力。
綻放自己生命的光 教到無法繼續的那一刻
最後,兩位長者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這句話:「只要我還能走、還能講,就會去做。」
在時光的水流中,生命就如同沙漏般,面對每分每秒的流逝,人們沒辦法喊出暫停,更沒有辦法「打掉重來」。
他們期許著,能夠在「語言傳承」上,盡情綻放自己的生命,並將上帝所賜的「聲音」,繼續傳揚下去。
林馨妤:
雖然身為泰雅族,但我卻幾乎聽不懂族語,更別說流利的對話。因為從小在都市長大,接觸的環境都以「華語」為主,對我來說,「自己的母語」似乎沒有那麼重要。
有好幾次,部落的長輩們會用族語和我說話,因為聽不懂,所以我只能尷尬的笑著。這時,長輩會提醒我:「妳要學我們Tayal(泰雅族)的話啊!」
這種「茫然不解」的感覺,竟讓我有些失落。
在這次的訪談中,我看著老師們雖然體力不如以往,但依然甘心樂意地背起「語言傳承」的擔子,奉獻自己的生命,正是這樣的精神,讓我明白「母語」並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陳香英老師不只一次「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學習語言不是要等著別人來幫你,是你自己要創造機會。」她一直強調,「家庭」是學習語言的最佳場所,鼓勵我在家中和父母多說母語,打造語言的學習環境。
近年來,時常聽見「族群認同」這個詞,如何能認同自己的族群呢?我想只有在認識自己的語言、明白族群的文化後,才能真正看見身為「laqi
Tayal(泰雅的孩子)」的寶貴價值所在。
花婕芸:
身為一位自幼講台語的孩子,我曾經因為擁有這項技能被同儕嘲笑,甚至因此感到自卑。
長大後逐漸發現,「講母語」的「年輕人」很稀少,加上近年本土語發展逐漸成為社會主流風氣,我才開始引以為傲。我也漸漸明白,兒時講台語被嘲笑一事並非偶發事件,而是歷史在人們心中烙下的痕跡。
這是為什麼我想要紀錄語言工作者前輩的故事。
歷史的發生雖無法抹去,但他們不斷耕耘開創新的歷史,帶領台灣人認識我們的母體文化。
他們走過的足跡,是台灣語言文化發展的一片拼圖,是這片土地的故事。它值得被妥善記錄封存。
感謝上帝,透過佳音電台的支持和前輩們的鼓勵,讓我們可以用「語言傳承」為主題,和東俊卿老師以及陳香英老師進行交流。
在東俊卿和陳香英的身上,我們看見,生理年齡只是一個數字,沒有辦法阻止他們繼續從事語言傳承的工作,雖然外貌的青春已經不在,但他們眼中所散發的熱情與光芒,使我們深深動容。他們的生命故事,使我們明白,他們不僅僅是傳承文化,更是活出了上一代所留下的民族精神。
兩位長者也打破了社會認為:老年人是家人或社會負擔、沒有工作能力的刻板印象。為了不讓祖先傳承下來的生活智慧,隨著世代交替而消逝,他們將持續在有限的生命中,用語言文化影響下一個世代。
而我們也要盡力追隨他們的腳蹤,使自己族群的語言文化,得以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收聽完整專題報導,歡迎至佳音網站線上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