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職場】

 

你準備好「當責」了嗎?
專訪當責學專家張文隆、徐紀恩

 

當我們在職場上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一定都會感嘆為什麼我和別人一樣努力地工作,但結果卻不一樣?到底成功者跟失敗者的差異在哪裡?

在【俞快讀好書】的節目中,我們有幸邀請到【當責學應用圖解】這本書的作者張文隆和徐紀恩老師,張文隆老師是國內當責學的首席,十多年來推廣當責文化,在全世界超過八個國家開了一千多場的研討會,受到各領域的推崇和矚目;美麗的徐紀恩老師則是當責學顧問公司的主要合夥人,她最厲害的是至今已經為超過一百家的企業提供輔導工作,建立當責文化。

那什麼是「當責」呢?張老師表示:「當責簡單來說,就是『當家』的責任。」

他笑說他常誇客戶們是大當家,但他們總說自己只是個螺絲釘,真正大當家另有其人。但我認為這顆螺絲釘還蠻大的,當一顆螺絲釘緊緊地卡在位置上,讓整個機器都可以動起來,就是貢獻,真的要感恩!

但未來世界變化實在太快了,光盡忠職守,你會發現還是不夠的……你可以在那個位置上多一些思考嗎?你可以反應這個環境的變化嗎?你可以把周圍的螺絲釘聯繫在一起嗎?你能像智能材料,可以感覺環境的變化嗎?最後,若有一天你當家作主時,是否可以主動做一些決定來反擊周遭環境,最後完成任務呢?

當責,英文叫accountable,名詞是accountability,就是當家的責任,每個螺絲釘盡忠職守,我們稱作負責,那個叫responsibility或者叫responsible。

所以嚴格來說,當責跟負責是不一樣的,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求我們對事情負責,但又如何當責呢?

徐老師也以實際的例子來解釋「負責」與「當責」的不同點「我有一位客戶,他是一個開車師傅,基本上他只要等上面派工出車就算負責任了,但在上完我們的課程後,他整個心態都改變了,他認為自己也是銷售團隊的一員,他的客人會先見到他,今天若是做機場接送,客人會看到他的服裝還有他準備的公司資料等其他服務,若讓客戶留下好印象最後完成簽約,那他也有一定的功勞。所以之前他的負責是得過且過;但當責就是我願意再多做一點,就算沒有客人,也會看看公司有什麼額外需要幫忙的部分。」

主持人俞國定也分享,他年輕時曾訪問當時的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先生。嚴長壽先生在二十幾歲時,他第一份工作是在美國運通當傳達小弟,帶著一個包包到處騎摩托車送貨和文件,但他從不認為自己只是做小弟的工作,他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甚至還會提醒其他同仁送貨的地點和時間,平日他若送完貨就會留在公司學習打電腦,在那個時候因為電腦還很稀有,平常人根本買不起。恰巧有一次,公司的女同事懷孕生產進醫院了,但卻急著需要一個人使用電腦來訂機票,結果當時就有同仁提拔嚴長壽來接手,因為平時的練習造就他的技能,而當責的態度讓他在二十九歲時就當到美國運通台灣區的總經理。

我們不只是要負責,更需要練習提升自己達到當責的境界。張老師也以收發信件為例,分享「責任感」的三個層次:假設老闆一早八點交待,有一封文件必須在隔天中午前讓客戶收到,於是你接著立刻採取行動,按照公司的SOP把客戶名、聯絡資料全部查清楚,寄出前打給運送公司詢問是否能夠明天中午前送到客戶手中,確認好後回報給老闆,代表你很負責。

當責則是要為結果負責,英文稱為accountable for results,隔天早上十一點半,確認是否對方收到信件並回報給老闆後,才算工作完成,對方若沒收到信件,當責的人一定會追查並負責到底。當然還有另一種情況是信件寄出後就完成工作了,中間郵遞過程一概不負責,若對方沒收到信件,則推託給郵遞公司,這種我們稱作卸責。因此責任感的三個層次就是當責、負責、卸責,您是哪一種呢?

當責學裡面牽涉到三個重要的概念:「賦權」、「賦能」、「敬業」。賦權,我們常被授權,但是對授權的概念卻不清楚。再來,我們也常常會發生有責無權,就是交代你做事情但是沒有給你相對的權利,所以失敗率很高,而且更容易造成推卸責任的結果。

張老師表示,我們大部分的管理,還是停留在授權上,賦權是從授權再提升一級,就像態度從負責提升到當責一樣,員工願意承擔結果,老闆就可以多授權給員工,這就是賦權,不斷給予員工激勵式的授權,激發員工的潛力,其實每個老闆授權管理的風格和程度都不一樣,但都是有影響力的,客戶們從大老闆到部門經理、再到團隊經理,尤其是跨部門團隊經理,都是需要激勵式的授權。

而賦能。按照字面意思是給他能力教他培訓,但好像比想像中更複雜。俞國定也提到自己在書中看到的一個例子:提到911事件中,倒塌的大樓裡有一家很有名的世界公司叫Morgan Stanly,他是一個全世界屬一屬二的金融業創投公司,他們的兩千多個員工在事件發生前全部都順利地離開大樓。當時大樓廣播是要大家待在原地等待救援,但有位安全顧問官員當機立斷,要求同仁們按部就班的從七十幾樓走下來,他就因著這個賦權和賦能救了兩千多人。

張老師說:「這個安全官是Morgan Stanly的副總裁,他專門負責大樓安全,當下,他有當責覺得這二千多人是否能安全離開是他的責任,即使情況緊急,整個安全流程還是非常完善。在事前的工作中,他很堅持要演習培訓,甚至在大老闆談百萬大單時突然演習,要求每一位員工都要馬上離開手邊的工作,但也就是這樣的賦權,讓他成功帶領大家脫困!」

談到賦能,我們要瞭解一個好的職場工作者要有三種能力。第一種叫硬能力,硬能力是台灣的職場人最擅長的,大部分我們能進一家公司,就是憑著硬技能進來的。第二是軟能力,也就是除了你的工作技能外,你的EQ、領導力、情緒管理,都屬於軟能力的一種。而如今你還必須具備的是新能力。這個世界新的能力一直不斷出現,你要不斷學習,才能適應這個時代。

舉例來說你會在醫院裡面看到一個老醫生,他可能有五十年的工作經驗,但他不想學新的硬能力或新的軟能力,那雖然他有四五十年非常精湛的經驗,但他缺乏新能力,終究還是會被淘汰!

我們的職涯需要隨著時代來變化,但在這個賦能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能力是從做中學、學中做累積起來的。」不是每一間公司都有能力派你去國外受訓,因此我們主要的技能其實有70%,是可以從工作中學到的!

俞國定也非常認同張老師的觀點,有一本書叫「偷學」,也就是真正關鍵的事情沒有人會清楚的教你,你必須要願意學,自己去觀察、體會、爭取,才能擁有!但話說回來,當我們也賦權、賦能了,為什麼還是效果不好呢?

張老師笑著反問聽眾朋友們,當你有責有權有能了,你是不是心裡想著,準備跳槽了呢?這就不夠敬業,敬業那個「業」,其實不偏向專業、行業、職業,那個「業」其實是偏向你現在所在的公司、業主和領導人。

你尊重這一家公司嗎?這是國際性通用的定義,所以,你敬業嗎?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世界上有一個很有名的公司叫蓋洛普,他們對企業員工敬業度,做了五十幾年的研究調查,他們把敬業分成三個程度,第一是敬業,這個人每天很認真地工作,且一定要有績效,很當責的這叫敬業;第二種就是不敬業,不敬業的人就是每天把時間奉獻給公司,但沒有熱情,只是按照sop最低要求在工作;而第三種人叫超不敬業,這樣的員工就是他對公司已經高度不滿,每天都在抱怨有一天會離開,可是往往這類人卻很有影響力,會對公司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針對這三種人蓋洛普今年六月調查最新的報告,去年我們台灣的敬業的人口只有11%,70%是不敬業的,20%上下是超不敬業,所以差不多有90%的人並不願意好好地為公司來敬業。今年年初春節前後,好多台灣的顧問公司、報社、雜誌社都一直在報導這個消息,有90%的人想跳槽想換工作,但最後有沒有走成?若沒有走成,又無奈地繼續當他的不敬業跟超不敬業的員工……

那到底我們該如何在企業裡面建立敬業文化呢?

張老師表示,公司要建立一個敬業文化,就是要將當責、賦權、賦能、敬業四個面向結合在一起,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當責學。在當責文化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價值觀。

有時老闆看到員工不敬業,他開始罵你資質差,家庭學校教育不好……但假使員工敬業度太低是老闆的領導力不足,那麼就有改善的空間,所以管理者也要時刻檢討、反省自己,當老闆一個人改變,底下上千人員工都會跟著改。

最後主持人俞國定也提醒大家「一個企業,你能不能蒸蒸日上,能不能保持領先?能不能創造價值?能不能保持競爭力?其實關鍵是我們要有當責的概念。」

你有當責就會做的更多,組織就會更好,所以說當責學是我們一定要好好研讀的一門學問。雖然你不一定是CEO,但是當你有當責的概念,你將來就會變成CEO。

 

(整理:鹿渴。本文整理自俞國定主持的「俞快讀好書」節目,每週一8:00-09:00播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