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藝文】「弦話佳常」節目獲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113年廣播節目補助

 

屬於草原的浪漫 :生活因弦樂變得精彩
專訪馬頭琴演奏家彭苙榳

 

騎著馬匹在草原上馳騁,這是蒙古使人聯想到的意象。馬,與蒙古人的食衣住行息息相關,也是他們的良友。除了日常生活所需,在蒙古的音樂文化中,馬的各種形象也是特徵之一,其中具代表的拉弦樂器為馬頭琴。

為了一窺這項樂器的精采故事,節目邀請到高雄市國樂團首席暨二胡與馬頭琴演奏家彭苙榳老師,與聽友分享這份來自草原的聲音。


因緣際會下的相遇:馬頭琴的歷史

馬頭琴的歷史可追溯至元朝,源自一段關於蒙古族人蘇和與他的駿馬的淒美故事。相傳蘇和的駿馬被當時王爺所覬覦,後來駿馬被殘忍射殺,駿馬托夢於蘇和將自己製成琴便可長伴於主人身旁,馬頭琴也因而得名。

蒙古人對草原的熱愛也反映在馬頭琴的製作中,蒙古人會特意為馬頭琴的馬頭漆上綠色,令草原的意象更加深刻,音箱的形狀到樂弦的選擇也都透露出蒙古族獨有的特色。而在節目中所介紹的馬頭琴名曲「萬馬奔騰」,是著名馬頭琴演奏家齊寶力高的作品。作品中使用不同的演奏技巧來模仿馬兒奔跑、鳴叫的聲音,更凸顯馬匹的意象與對蒙古人而言的象徵意義。


實際走訪蒙古:音樂與生活息息相關

彭苙榳老師對於拉弦樂器的熱情實在是不可斗量。彭老師師承內蒙古歌舞劇院蒙古樂團副團長:馬頭琴名家青格勒。青格勒老師不只傳授琴技,更帶她走進當地牧民的家裡體驗當地風情。在實際的接觸中,彭老師發現音樂於蒙古人而言是生活的一部分,家家戶戶都可以唱出動人的民歌。除了體驗牧民生活外,彭老師也體驗大自然氣息濃烈的牧民生活,令彭老師在演奏馬頭琴時能夠代入最真實的情緒。音樂是蒙古人的「生活必需品」,是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蒙古人的生活中的。


從二胡到馬頭琴:廣闊的音樂世界

研究所主修民族音樂學的緣故,使彭老師希望更了解全世界的民族樂器,在高市國遇見丁魯峰老師,正好激勵彭老師學習更多的中國拉弦樂器,而在老師其後的演奏生涯中,也不斷走訪大江南北向不同的名師學習。彭老師認為音樂源自於生活,除了聽音樂之外,更應瞭解音樂背後的故事,從而認識不同的民族與文化。

 

(文:花婕芸。花婕芸主持的「弦話佳常」,每週一13:00-13:55播出,歡迎收聽)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