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樂齡】


愛,就是陪他去看病
採訪史懷哲宣道會執行蔣寶玲談高齡就醫


史懷哲宣道會執行長蔣寶玲,投入安寧陪伴工作超過三十年,她在關懷重症病患、陪伴家屬時發現,長輩在診間常常無法清楚表達病情,或回來後不按醫囑服藥。帶著很多疑惑去問診,卻帶了更多疑惑回家。拿了藥回來之後,不按醫囑自行減藥或者根本不吃。如果是外勞陪伴長輩看病,溝通困難問題更大,可能是語言問題無法說明病況和決定療程。「兩手空空去看醫師,得到的答案絕不會滿意」。所以,長輩在就醫之前,家人一定先做功課,就診時才能得到更好的問診效率以及照護品質。

就醫前要先做功課

1.了解就醫的原因:

有些長輩無法判斷和說明身體哪裡不舒服,子女要著手紀錄釐清一些基本的病況,例如身體哪邊疼痛,可以用講的或者用手指按壓確認;哪種疼痛,是一陣一陣的還是持續隱隱作痛?這樣的狀況多久了?飲食或生活上有沒有發生什麼特殊的改變?

我們可以溫和地問長輩,最想要、優先需要立即改善的是什麼?頭漲、便秘、盜汗、酸痛、心悸……?協助老人家確認到對應的專科去診療。如果真的無法判斷,現在有「老人醫療門診」, 類似年長者專屬的「家醫科」,透過醫生緩解症狀,再轉診分科治療。

2. 看病要有筆記本:

找一本可以手寫的筆記本,(用手機紀錄的缺點是,一般手機字很小,老人家無法識別或加入意見)讓共同照顧的家屬能夠清楚紀錄長輩生活上與病情相關的食衣住行狀況。

另外也要整理記錄慢性病看診的資料,就算長輩忘記細節,家人還是能掌握簡單的病歷。如果有先上網查到疑似特定疾病的症狀,可以把資料列印出來,把關鍵字標明,輔助醫生迅速掌握病況,以及家屬的疑惑。

同時,把老人家一直想要問醫生的問題,事先都先寫起來,看到醫生的時候方便逐條的詢問,一般醫生看到家屬這樣做,也能清楚釐清疑惑,這是良好醫病關係的開始。

3. 穿著便於看診的衣服:

看診前,子女可以嘗試讓老人家明白醫師可能問話,需要時也要先觸碰長輩的患處,讓長輩先清楚,不要擔心。冬天時,有些長輩身上可能有七、八層的衣服,建議長輩要穿前面開扣容易的衣服,或者一件可以抵好幾件的保暖大衣。最重要的是,不要讓長輩覺得難為情、尷尬不好意思,要預想可能會問到問題和需要配合的動作,讓長輩有心理準備。

4. 建立信任的醫病關係 :

如果人跟人之間聊不來,沒辦法互相信任,就算權威名醫,看診時會變成兩邊都不講真話,越講越少甚至變成對峙和煎熬。另外也要注意,最好避免私下錄音,因為醫師會覺得自己的專業性受到質疑。如果需要的話,要先尋求醫師的同意,可以先向醫師說明,自己怕一時聽不懂醫師的意思,想回去再查清楚等等。

5.向醫師表達感謝:

醫師也是人,也需要鼓勵和關愛,才能繼續走醫療工作的路。在與醫師建立關係和信任感的時候,也可以不吝嗇表達感謝;甚至寫一張小卡片,讓醫師、護理師知道,病人對他們的付出有感覺、有感動。

6. 如果長輩自行減藥:

子女應該表達尊重長輩的想法,慢慢詢問長輩清楚地表達減藥的是哪一科?減藥的目標和動機是什麼?減少用藥的效果如何?讓長輩說出來後,再引導他去聽醫師的意見。也有些人會在陪同就醫時,先告訴醫師,讓醫師來溝通調整劑量,並且勸告長輩衛教觀念。

長輩抗拒就醫的心理成因 

工作退休少了收入,有些長輩會覺得自己像個累贅,對子女造成負擔,減低了就醫的意願。除了工作、社會人際層面的減少,長輩在身體上也是不可控制的衰老,如果心理層面無法接受自己需要別人幫忙,就很難配合醫療的過程。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並給予長輩足夠的安全感。長輩不舒服時,子女要給予情感支持和口頭鼓勵,讓他挫折感不要那麼大,能積極面對病情和治療。子女透過適當的準備與支持,就能幫助長輩安心就醫,提升生活的品質。


(本文整理自佟建隆主持的「樂齡幸福學」節目內容,每週一20:00-21:00播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