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藝文】「弦話佳常」節目獲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113年廣播節目補助


芬蘭音樂在台灣

在遙遠的北歐,有一個被稱為「千湖國」的國家-芬蘭。這片土地除了蘊含美麗的自然景觀,也有著豐富的人文與社會資產。長期受到俄國與瑞典兩個強國霸權的爭搶,芬蘭最終在新民謠運動中找回了屬於自己的樂聲,並延續前人留下的資產開創新民謠局面,逐漸成為全球音樂愛好者的心頭好。

不可不知的傳統樂器-岡德雷琴

岡德雷琴是芬蘭卡列里亞地區(Karjala)最具代表性的國民樂器,不只具有構造簡單、容易學習的特質,與影響芬蘭甚鉅的史詩《Kalevala》的關聯,也為這件樂器增添傳奇氛圍。

岡德雷琴發展至今,除了演奏傳統芬蘭民謠之外,音樂家也紛紛使用現代手法詮釋這件祖先流傳下來的樂器,岡德雷琴也從最基本的5弦,發展到30幾條弦,音樂家們不只與樂器商共同開發改良岡德雷琴,拓展樂器的表現性,更為其創作新曲,使其展現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當代風貌。

對台灣人而言,芬蘭音樂聽起來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在113年初,台師大有一群師生開始在課堂上學習演奏芬蘭傳統樂器,也透過樂聲認識芬蘭的生活與文化。

芬蘭音樂在台師大-民族音樂研究所 許馨文教授專訪

自113年開始,民族音樂所(簡稱民音所)許馨文教授在所上開設了一門「芬蘭音樂」課程,與芬蘭民謠研究中心合作,由國寶級芬蘭民謠樂團達拉利(Tallari)親自授課,教導同學演奏芬蘭傳統音樂。除此之外,民音所師生更於今年暑假受邀至芬蘭參加考斯提能民謠音樂節,進行跨文化交流。

聊起本趟旅程,教授表示,對同學而言最深刻的印象在於永晝的實體感受。在芬蘭的傳統民謠中,有許多與自然景觀、陽光相關的歌詞內容,當同學實地身處芬蘭的感受空氣、水與土地,更能夠明白為甚麼太陽在芬蘭的民族文化中別具意義與珍貴,也促使同學們帶著不同的視角看待生活並展現在音樂中,這也正是許馨文教授期待透過這堂課程帶給同學的體悟,也是音樂與生活緊密貼合的最佳寫照。

音樂不只可以帶我們去旅行,透過歌詞、樂器與音樂,也可以成為我們認識文化的一扇窗,而生活與音樂的連結性,正是音樂迷人有趣之處。許馨文教授也期許,未來能夠繼續在台灣與更多人分享芬蘭音樂,一同感受民謠的純粹樂音。


(文:花婕芸。本文整理自文賢主持的「弦話佳常」節目,每週一13:00-13:55播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