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瑜、廖偉凡、慕真 專訪
編輯室 整理
「院長婆婆就像天下的母親一樣呵護著我們。在她的照顧下,我們逐漸成長。過去住的房子太舊,下雨會滴水,在院長婆婆的努力奔走下蓋起了現在的房子,我們才能過安定快樂的日子。有一次,院長婆婆住醫院,但是她仍然記掛著我們有沒有吃得飽、穿得暖。她的心永遠在我們身上…。」(小憶/天母國小四年級) 「父親不顧我們,母親離家出走,經過報紙的披露,體惠育幼院湯院長將我姊弟四人接進了育幼院,從此生活安定了,只可惜當時育幼院經費無固定來源,人手也不足,身為大姊,課餘時自然得幫忙照顧小朋友,而在冬夜裡,也得帶領小朋友們出外兜售社會局所製的紅羽毛來賺取生活費…」(張莉莉博士/第25屆十大傑出青年獎得主、文經社《苦女淚影》《苦女凱歌》兩本書的主角) |
|
如此過了一段時間。當時的陽明山管理局潘其武局長及加拿大某華僑來探視時,都建議要蓋牢固的水泥磚房。但是錢從哪裡來?育幼院對面的美軍顧問團宣教士蘇以諾關心他們說,「你們只要好好禱告,不用擔心經費,我可以到美國為你們募款。」友人募款、專業建築師義務設計監工下,沿磺溪坡地的四層樓房於1973年終告完成。 |
母親在他心目中是一位不尋常的女性,三年前父親過世後,獨立照顧體惠迄今。對孩子的關注與愛,無怨無悔。如今母親漸漸年老,他和哥哥在禱告商量及上帝的引領下,他和妻子倆人決定辭職返台協助母親,讓上帝對孩子對人類的愛,透過體惠能更深的被經歷和被傳揚。 後記:體惠於1994年因為院址被劃為公園擴建預定地而被限期拆遷,幸得地方人士關注並多次協調才得以繼續保留使用;近期這議案又再次被提出審議,求上帝動工,讓體惠能繼續在這塊土地上,為弱勢孩童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