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謙
(署立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佳音電台「社區大學EZ-GO健康E點靈」節目主持人)

「他母親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裡。」(聖經 路加福音二章51節)

  沒有為人父母之前,遇到父親節、母親節這些節日,自省的常是:「有多久沒陪爸爸媽媽好好聊聊,好好吃頓飯囉!」
  或許因為為人子女者都有這種愧疚的心情,再加上商業炒作的結果,這些節日,稍有名氣的餐館總是一位難求。可惜的是,過了節日,好像義務已盡,下一次被提醒「當孝敬父母」,恐怕又是一年以後的事了!


  到有過節的資格後,節日的意義則是大大不同。當然,為人子女的身份還在;只是同時為人父母,卻多了一份「心有戚戚焉」的感慨,以及戒慎恐懼的反思。進入婚姻、建立家庭後,傳宗接代、養兒育女,自然成為上帝賦予我們的天職。可是,並不代表當父母的能力隨之而來。換句話說,並非每個爸爸媽媽都經過充足的職前訓練!

父母急亟需育子指引
  許多事情其實都是從實做中來學習,然後再逐步修正。不過,對父母這個角色來說,卻僅有一次的機會。也許生養眾多,但我們總不希望有任何一個孩子是嘗試錯誤的中間產物。而當少子化情況越來越嚴重,每個家庭都僅有一、兩個寶貝,孩子的教養更沒有出錯的空間,此之所謂戒慎恐懼矣!
  坊間充斥了許多如何教養孩子的書籍,作者們或有深厚理論基礎,或者曾教出傑出秀異的孩子,但從書中尋找教養方法的父母們,往往是越讀越迷糊,越看越混淆,迷失在似是而非有時有衝突的理論、做法中。難怪有人開玩笑說:「孩子啊!第一個照書養,弟二個照豬養!」雖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但爸爸媽媽們總希望有個指引,最好能有本「養兒育女標準作業流程」。

大鐘父母及小鐘兒女
  有一首有趣的詩,從孩子的觀點出發看親子的教養關係。
  詩裡說:「你有個大鐘,我也有個小鐘。你的大鐘是你的時間,當你在忙的時候你的大鐘催促著你,而我的小鐘被擠到一旁。你不在乎我的大小,只因我是個小鐘。當你的大鐘轉動時,每一件事必須改變。你沒有時間對我解釋,你趕我、拉我、催我、罵我。
  你有個大鐘,我也有個小鐘。你的大鐘決定你的時間,我的小鐘也是我的時間。你的鐘重要,因它大且比較吵。而我的小鐘也同樣重要,但你認為那只是個玩具。你總是說你設法讓我覺得好一點,這只是你說的,但是我覺得很生氣,我並沒有覺得那樣比較好。我的小鐘被這樣的對待。
  你有個大鐘,我也有小鐘,我聽你的大鐘,拜託也請你聽聽我的小鐘,我必須要一點時間,一點點在你大鐘的時間,這是我唯一向你要的!」
  的確,做父母的,往往在「教好孩子」的焦慮中,不知不覺把親子關係的天秤,偏倚到父母這邊。像詩中所說,我們用我們的大鐘,催促孩子的成長,卻忽略甚至忘記原來他們也有自己的小鐘。

不斷反覆思想的父母
  《聖經》裡面的模範母親馬利亞,常被人記得的只到馬槽誕生那一夜。事實上,這位靜默溫柔的女性,卻常常在「不作為」的當中,成為偉大的母親。雖然對耶穌成長過程的記錄不多,馬利亞的出現總是帶著對他孩子的滿滿愛意,但是對孩子的作為,卻常常是「存在心裡,反覆思想」。
  某次,十二歲的小耶穌,自己跑到聖殿中聽教師們講述道理,而跟父母失聯。當焦急的馬利亞找到她的小孩時,表達完自己的擔心後,選擇的方式並非責罵,而是傾聽孩子的說法,然後「存在心裡」!
  看來簡單,但其實身為父母的恐怕都同意,在孩子的成長中,「不作為」遠比「作為」還要困難。但是若我們將孩子的一切事情都攬上身,就成為催促他們的大鐘,孩子的小鐘永遠被擠壓在喘不過氣的小空間中,永遠走不順。
  父母的成長,其實是跟著孩子一起成長的。別忘了,我們是有了孩子,才成為父母。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與空間,同樣,父母的成長,需要「反覆思想」。這些思想,包括對自己的反省,也包括對孩子的欣賞,更包括把孩子交託在上帝手中的禱告。願所有的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福份跟著孩子一同成長。


(李信謙醫師主持的「社區大學EZ-GO健康E點靈」節目,每週二20:00-21:00播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