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幸福窩】
留守在孩子的生命中
文雅怜 (佳音電台「給你幸福」節目主持人)
日前看到一則新聞讓我難過不已,文中提到中國貴州有四名女子服農藥自殺,因他們的父親在外地工作,母親也已離開他們。因為覺得日子過得太苦,他們選擇結束人生。消息一經報導就引起全球對這群「留守兒童」心靈困境,投以關注!(「留守兒童」指的是,在中國由於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鄉或寄宿在親戚家中,長期與父母過著分開居住、生活的兒童。)
根據「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指出,中國有4.3%的「留守兒童」一年都接不到父母的電話,有95%的「留守兒童」來自低收入戶。雖然超過半數以上的兒童表示他們能了解父母離開的原因,而不怨恨父母,且當他們面對心情低落的時候,有高達30%的兒童選擇自己解決消化情緒……。
莫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每個人一出生就有情緒,我們會有喜、怒、哀、樂、懼、愛……等原始的情緒,但也在家庭中開始學習更好的情緒智能(EQ)技巧。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沙洛維(P. Salovey)和新罕布夏大學心理學教授梅耶(J. Mayer)提出情緒智能(EQ)五大要素,包括:了解自己情緒、妥善管理情緒、激發自己、認知他人情緒和好的人際關係管理。這些後天的學習,讓我們從覺察自己的情緒開始,到能表達情緒,能調節情緒,都需要父母給予時間,和營造親子間的親密感,好成為孩子們心中安穩、依附的所在。
面對經濟上必須性的需要,以致父母無法陪伴所造成的「留守兒童」當然有其社會救助的必要性,因為當一個家庭父母失去功能時,就必須尋求外援好給予孩子們幫助。但其實我更在意的是,若父母不是面對必須性的經濟需要,我們是否也在忙碌和自我價值的追尋中,讓許多孩童成為心靈的「留守兒童」?
家庭提供孩童健全成長
好友曾來電問我,當她關注一群不太有人照顧的學齡前孩童,其中有孩童抱著她喊:「媽媽!」的時候,她該如何回應?細問之下,才知道有的是隔代教養,父母在外地工作;有的是父母吵架負氣,決定各奔前程……,各種原因,讓這群孩子待在家鄉,卻又不太有家鄉感的地方,各自尋找可以消化情緒和尋求歸屬的方式。
如果,家庭不能成為竭力讓孩子健康、健全發展的第一站,我心疼著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心靈受困的「留守兒童」,他們會如何成長?他們會如何解讀這個世界?他們會如何看待自己生命的價值?
作者丹尼斯.雷尼,在其著作「勇氣--挺身而出的男子漢」一書中提到,教導年幼的男孩不是只有訓練孩子上廁所、分配家事、教導禮貌等等,他發現需要教導四種基本材料,包括:品格(什麼是智慧?什麼是愚昧?)、關係(我該如何愛人)、認識自我(我是誰?),以及使命(為什麼我會在這裡?)。他指出,我們無法好好傳承這些重要的觀念,可能是因為孩童沒有好的父親榜樣,可能是身處在無父的家庭,也可能是受混亂的多元文化影響。
為家庭孩子立留守盟約
關心「留守兒童」的心靈,帶出了:我們是否處在一個沒有好父母榜樣、無父無母、且多元混亂的時代?我們是否讓孩子留守在只有家庭名稱,卻沒有家庭真實關係的作息裡?
當男女雙方進入婚姻的盟約裡,除了朝共同人生目標邁進之外,也成為傳承人生經驗於下一代的生命導師。讓我們留守在婚姻的盟約中,也留守在孩童的生命中。當家庭願意留守在彼此的學習、成長、摸索,焦慮…中,可以預見我們下一代的心靈可以長得更健康、更有韌性。
讓我們一起留守住我們的兒童!
(文雅怜主持的「給你幸福」節目,每週一、二、四、五16:05-17: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