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電視台在雙十國慶時,邀集藝人唱愛國歌曲。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戰爭雖已過去,這段歷史將永遠存在。歷史是一面鏡子,善惡分明,真理永在。對戰爭的發動者,我們可以饒恕,但不可以忘記。
抗戰歌是輝煌的音樂果實
時間的長河默默的流過,抗戰距今已七十多年了。70多年前的「七七事變」,燃起全民抗戰的聖火,「一寸山河一寸心,十萬青年十萬軍」,中華人民發出了震天憾地的怒吼!但凡走過抗戰的中華人民,怎麼也忘不了那一段受日本荼毒與屈辱的日子,尤其是唱起那時候的歌一抗戰歌曲。
抗戰歌曲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最輝煌的音樂果實,詞曲作者以真情和血淚寫作抗戰歌,它唱出了中華兒女犧牲奮鬥、群起禦侮的民族心聲、也唱出同仇敵愾,這無以計數的激發整個民族抗戰情緒的歌,提供歌詠運動最真切的武器。抗日歌聲如野火燎原般的傳遞了全國各個窮鄉僻壤!許多從來不會唱歌的人,這時也唱了起來;每一個群眾大會或遊行示威運動中,到處響徹了抗戰歌曲,推動著抗日聖戰邁向勝利。
抗日歌曲寫下可貴文化史
有感於抗戰歌曲為我中華民族最為富的文化遺產,民國86年,文建會部委託「中華音樂著作權人聯合總會」蒐集抗戰歌曲資料,透過大陸、海外各方面,從民國18年至36年間,各種不同版本愛國歌曲不下數十冊,共蒐錄了1502首抗日歌曲,為國家保貿留了可貴的文化史料。
從民國20年的「九一八」到抗戰勝利為止,從黃自寫下最早的「旗正飄飄」、「抗敵歌」,黃友棣寫了「杜鵑花」、陳歌辛寫了「不變的心」、黎錦光寫了「凱旋歌」……,詞曲作家為我們留下許多優秀的傳世之作,這些歌曲不僅在當時傳遍大江南北,成為人人會唱,處處可聞的心聲,儘管「長溝流月去無聲」,這些歌曲依然在人們心中傳唱不輟。
以「旗正飄飄」為例,這首歌最早發表於民國26年音樂雜誌第一期上,同年引用在《還我河山》故事劇中的插曲。民國76年由丁善璽導演、林青霞主演的《旗正飄飄》,也引用作為主題曲,至於許多大型演唱會上,它更是不可或缺的合唱曲,象徵一個時代的愛國青年在國家風雨飄搖時,義無反顧的奔向戰場,為保家衛國奮戰到底,正所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亦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杜鵑花給社會美好希望
民國30年,抗戰進入第4年,中山大學哲學系四年級學生方健鵬(蕪軍),寄了幾首小詩給黃友棣,其中一首「杜鵑花」,很能代表大時代中小兒女的感情。黃友棣十分喜歡,立刻將它譜成曲子,先在曲江青年會禮堂,由省立藝術音樂科學生,以無伴奏的合唱方式演唱,全場民眾為之陶醉,安可之聲不絕於耳,反映之熱烈,出乎黃友棣的意料。更讓人無法預料的是,這首歌從廣東流傳到廣西,接著傳到雲南、成都,成了大後方青年學子最愛唱的一首歌,日後「杜鵑花」也成了黃友棣終生的代表作。
「杜鵑花」寫的是一個女孩,殷切等待男友從前線勝利返鄉,一切都充滿希望。不幸的是,男友被日本轟炸機炸死了,女孩十分悲痛!但是,黃支棣認為,戰爭已經夠悲慘了,他不想讓人成天哭哭啼啼,希望帶給大家一個美好的希望,所以他把「杜鵑花」,寫成一首快樂的歌,「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旁,多美麗啊…」
時代心聲轉化為壯闊歌潮
「凱旋歌」是民國36年電影《長相思》中的插曲,由周璇演唱,曾風靡全國,六○年代張琪經常在勞軍晚會中演唱,歌詞的第一句原是「看國旗風翻」後改為風飄,保留原意,但唱起來更容易理解。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詮釋,但聽起來都很有韻味,相信4、5年級的民眾,聽到這首歌,不但能放聲高歌,熱血也為之沸騰。那是一個大時代留在人們心目中的歷史地位:國軍弟兄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行徑,讓老百姓終看到自己青天白日的國旗飄揚。
抗戰歌曲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心聲,多少慘痛的悲泣,復仇的怒吼、救國的呼號、戰鬥的誓言,都轉化成波瀾壯闊的歌潮,激起著民族的情感,凝聚成中華國魂,也是大眾精神力量的活水泉源。
「老歌曲·舊時情」10月5日將介紹中國近代音樂史上最輝煌,以真情和著血淚寫作的抗戰歌曲。
(張夢瑞、林國欽主持的「老歌曲舊時情」節目,每週六18:05-19:00播出)
林青霞(右二)主演的《旗正飄飄》電影主題曲「旗正飄飄」是黃自寫下的最早抗戰歌曲。
費玉清等知名藝人合唱抗戰歌曲慶賀雙十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