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部·落·格】
等待‧預備‧歡慶
文雅怜 (佳音電台「Deborah音樂小棧」節目主持人)
基督降生,這已訴說兩千多年的好消息,每年仍在全球透過各種方式被慶祝著。雖然因著商業化,聖誕的主角有時被淡忘,有時被易主,以致許多現代人在聖誕狂歡後,卻仍無法消弭心中的空虛。儘管如此,基督的降生所帶來的盼望與救贖,仍如引導博士前行的星星,在暗夜中閃耀,吸引著追尋的人看見祂……。
正如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當年因看聖誕劇而燃起年幼的他對戲劇生涯的定向,戲劇和音樂,在世界各地聖誕節的慶祝活動中,一直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於1741年完成的彌賽亞神劇(Messiah),幾乎是每年聖誕節在各地皆會演出的作品。當時面臨人生低潮的韓德爾,在事業與身體狀況皆處於十分艱難的時刻,他沒有延續在華麗的技巧與貴族世界中載浮載沉,而是離開了花腔炫技的歌劇創作,開始了神劇的撰寫。現在,各地除了延續當初「彌賽亞」首演時的慈善義演精神之外,許多人也重溫了韓德爾於寫作的過程中,經歷「看見天門開了」的激動。
音樂之父巴赫(J.S.Bach)於1734年創作了神劇作品「聖誕神劇」(Christmas Oratorio)。此神劇是由六組清唱劇(cantate)所構成的,但並非計畫於一次音樂會中呈現,而是透過六天(聖誕節三天、元旦、元旦後的禮拜天及主顯節),甚或六次的主日(從待降節算至隔年1月6日)來演唱。拉長了音樂呈現的時間,也拉長人們了思考的時間,使人們能在聖誕節到來的歡慶時刻,知道為何歡慶!
待降節(Advent),即準備迎接聖誕到來的這段期間,共有四個主日。許多人從待降節開始了這段追尋之旅。每主日,人們透過點燭的方式,思想著:基督所帶來的希望、對神應許所需持受的信心、救贖之恩的喜樂以及基督犧牲的愛。透過待降節的等待,讓人重新思想基督的所言、所行。祂為誰而來?祂將為誰再來?
第六世紀後,傳統的教會曆是以待降節作為一年的開始。沒有了倒數計時的絢麗煙火,卻點起了人們內心內省的燭光,若我們明白一生時間的有限,若拉長了聖誕節前面這段預備心的時間,或許我們會看見人們要互相分享和看重的,昂貴的禮物和餐點的豐富皆不是焦點,而是生命!
新到任的神父,即面對教堂風琴損壞無法使用、午夜的聖誕音樂會無法舉辦的困窘。若他沒有先放下心中的擔憂,而先於下午拔山涉水的去探望一戶貧窮工人家庭的新生兒,以致那夜,他思想到當年基督降生的情景,那麼我們每年就無法聽到莫爾(Joseph Mohr)神父所寫「平安夜」的歌聲在四處響起。生命的分享和陪伴,讓「萬暗中」仍看見基督愛的照射。
每年聖誕,有許多應景的歌曲幾乎無所不在的在身邊各場域響起,熱鬧與工業化的制式,有時甚至麻痺了歡慶的喜悅。若我們願意花時間等待,若我們願意預備心,啟程這趟尋星之旅,那麼即使沒有了器樂,我們仍可因著基督渴望與我們同在、祂所帶來平安的樂音在我們的心中響起,而大大歡慶!
(文雅怜主持的「Deborah音樂小棧」,每週五23:00-24: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