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愛·家】

看電影 學教育

應靜怡 (佳音電台「幸福方程式」節目主持人)


前一陣子,不少知名親子雜誌與作家名嘴討論一部具有時代里程碑的電影《戰爭遊戲》。在沒有被任何人影響之前,我先行看了這部電影。原本心想,看了那麼多電影,大概沒有什麼劇情會出乎意料,然而看到後來,固有的心思竟然被震動,也使我在虛構的劇情裡,去柝解重組現實中的選擇與非選擇;不得不去放下自己舊有的框架,重新省思孩子們的未來。

  電影中最受爭議的部份,落在生命中的選擇權。到底該是成人緊握,亦或放交孩子?若以比例對拆,數值又該是多少呢?55分、64分、還是只能91分?
 
  主角安德是被層層嚴訓、萬中選一栽培出的菁英領袖,背負著全人類生死存亡之責,展開與外星人的激烈戰爭,然而,他只有12歲,而他所率領的執行官,年紀也都小於15歲。安德雖然是全軍領袖,但是實際幕後操控的卻是幾位成人將領。大人為了讓孩子們能夠戰勝,甚至不惜欺騙隱瞞,卻用「為了你好」的說詞將其合理化。到後來孩子們的確為全人類贏得戰爭,卻輸掉了自我的快樂、幸福、單純、盼望以及無虧的良心。
 
 
  勿將成人問題投射到孩子身上

 
  身為人母,我完全能夠體會成人將領的拉扯與掙扎。過去他們曾經吃過敗仗、受到傷害、失去所愛、毀損家園,甚至差點全部滅亡,於是他們在心中發誓「那樣的事,絕對不可重演」,以致於現在盡其所能防範孩子們遭遇同樣的命運。
 
  然而電影中最發人省思的就是,成人們全面防範的事,其實根本不會再發生。過去的外星人攻掠好戰,然而現今已全然改變,只期望溝通與自我防衛,所以孩子們從小經歷的嚴酷訓練與篩選,付出與家人分離的代價,事實上皆惘然,令人悵然。
 
  走筆至此,我不禁反思過去輔導課中的重要提醒:「教育孩子、輔導孩子時,千萬不要將成人自我的問題投射到孩子身上」,因為到後來,根本不知道是在努力解決孩子的問題,還是大人的問題。
 
  的確,成人會因自我心中的恐懼,而去「加強」孩子某一方面的技能。即便已然到了偏差的狀況,因為擔憂,會將一切的不合理去「合理化」,而得出一句話:「我是不想讓他吃我吃過的苦。」而這話會帶出許多不合理的管教行為,甚至極端的掌控。
 
  電影中,成人指揮將領們因為害怕不能一舉消滅敵人,甚至不惜隱瞞實情,而使得孩子們做了錯誤的選擇,採用犧牲眾多生命、種族屠殺的方式得勝,鑄成永遠的深切悔恨。不只讓孩子們無法面對自己的良心,也無法面對關係中信任的瓦解,造成世代間的撕裂,以致於最後只能選擇暗地裡去尋求良心的救贖,獨自飛往浩瀚無邊的星際裡。那是在獻給大人們「全面得勝」之後,孩子獨自面對的一份淒涼。
 
 
  教養孩子走正路道老也不偏離

 
  後來我猜想劇組將電影命名為Ender's Game,中文直譯是「安德的遊戲」,就已經給了大人們一個暗示(或明示),事實上,不管大人如何訓練、佈局、陪伴、觀察、剖析,孩子的人生還是孩子自己在走。即便很多時候選擇權被其他人限制或掌控,但內心的旅程,是沒有人能代替的。「行為的選擇」與「思想的選擇」雖互為影響,卻不盡然有相同模式。這也是教育與輔導中的挑戰。
 
  自古有句名言: Catechise a child in the way he should go: and when he is old, he will not depart from it。(中文直譯:以問答法教養孩童走當行的正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其中catechise這個字特別有趣,指的並不是強灌式的教育,而是以問題引導孩子思考,使孩子具有走正路的能力,因而終生受惠。這與在輔導課程中經常提到的「引導反思」不謀而合。
 
  倘若要孩子常態性的做出正確選擇,首先師長們要先對自我問題、過去傷害、恐懼擔憂有一個看見與認知,進而有機會妥善處理,才能避免在教育和輔導時投射自我,讓孩子們擁有清晰與平衡的判斷力,以正確的價值觀走一生的道路。
 
 
(應靜怡主持的「幸福方程式」節目,每週一、二、四、五16:05-17:00播出)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