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愛.家】

斷捨離的放手教養,從不做貼身保母開始

彭菊仙 Chu-Chu 媽咪 (曾任電視節目監製、記者,現為全職媽媽兼作家)


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准?孩子就這個也不會,那個也不會!


孩子為什麼不會有令人驚豔的探索行動?除了貧乏的探索環境可能是原因之外,很有可能是大人的獨斷獨行,扼殺了才冒出一點小頭的探索幼苗。
想想,這些狀況出現時,你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

寶貝跳上細細長長、有一點高度的花圃圍欄,把它當作平衡木來行走。
寶貝爬到樹梢上,徒手攀著樹枝,雙腿夾緊樹幹,正興奮的想爬到樹梢。
寶貝吵著要扭開瓦斯爐,試著煎出香噴噴的蛋餅。
寶貝說,他想自己一個人坐公車去上課,不要媽媽陪伴。
寶貝說,他想使用鋸子,裁切木棍與木板。
寶貝說,他想到生態公園夜遊,觀察昆蟲與動物。
⋯⋯

是的,我已經聽到你斬釘截鐵地回答「No!」,而且有一長串迫不及待的解釋:
「從細細常常的花圃上很容易跌下來,一跌下來一定傷得不輕!」
「雙手雙腳攀在粗糙的樹幹上,手掌一定會磨到破皮,從樹上跌下來,很可能傷到筋骨!」
「孩子不可能會控制火侯,他會被鍋子燙到,會把鍋子燒焦,也可能被火苗燒到。」
「孩子自己坐公車會搞不清楚路線,也可能會遇到壞人。」
「孩子使用又大又粗的鋸子,會鉅到自己的手,萬一破傷風就非常麻煩。」
「到生態公園夜探,又黑又危險,如果碰到蛇,將不堪設想。」


不斷然說No勿不負責任說yes


在Yes與No之間,難道沒有別的選擇?

當父母定睛在潛在的危險之時,會被無限膨脹的恐懼感包圍,然後忘記孩子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與求生本能。

耶魯大學社會生態教授凱勒特(Stephen Kellert)曾提出,周遭環境的生活經驗,尤其是自然方面的經驗,可以培養、形塑兒童的認知、分析、推理及評估能力。

孩子需要一次次從實際的體驗中,累積對環境的理解,培養對情勢的判斷、應對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掌握自我之身心能耐。

這不是要你不顧一切的把孩子推向野外,也無須評估潛在危險,而是承認每個孩子都需要在環境中試探與鍛鍊,唯有如此,孩子才有機會對準與其天生能力相呼應的環境素材。

是的,你不應斷然說No,但也不能不負責任的只說yes!

◆在前往夜遊之前,引導孩子蒐集資料,準備相關的物品,跟著有經驗的嚮導前行。
◆在使用鋸子之前,戴好手套,準備適當的檯子,先行示範,先做練習。
◆在放孩子單飛坐公車之前,先帶他坐過幾次,告訴他路線,幫他準備手機、打電話的零用錢。
◆想要走上高高的圍欄,就護在他的身旁,或是牽著他的小手,直到他能獨立行走。
◆想要使用瓦斯爐,請教孩子怎麼把油水分離,把火關小,怎麼拿鍋鏟,示範再示範、監督再監督,直到確認孩子能獨立作業。

如果你想看到孩子的好奇火苗發展成絢爛的煙火,那麼這些起步工作,都是無可推諉的。否則,孩子的發展不僅嘎然而止,更可能退縮成體質脆弱、性格膽小、見識狹窄、缺乏信心的孩子!


教養孩子切勿被模式框住


你認為的捷徑,可能讓孩子繞了遠路

我們大人看盡人生的高低起伏,熟稔人生勝負的遊戲規則,因此無形中會幫孩子設立一條我們自認最省力、最有效的捷徑。

於是,我們幫孩子從早上安排到晚上,從零歲安排到二十歲。

但你可能沒想過,不論生幾個孩子,你的心裡都只有一套教養模式,你被自己的經驗與判斷框住,設想出來的成功模式只有一種。

你知道時間寶貴,知道愈早開發孩子的腦力贏得愈輕鬆,於是,把孩子的生活切割如課程,一堂一堂的過日子,一個領域又一個領域的鍛鍊其競爭本事。

時間當然寶貴,當然要善加利用,孩子的腦力當然要及早開發,但是,腦力開發最有效恆久的方式,是放給孩子自己去選擇;而最能帶來充實感與愉悅感的學習,是放給孩子自己去開啟。

這過程,無法速成,如同食物在鍋子裡,需要滲透與醞釀的時間,才能扎實入味。

當你要孩子依照你的計劃,說一就要做一,說二不准做三時,孩子天生的探索能力是否就此被斬斷?

一個無法照著自由意志去探索的孩子,如同想要展翅奔騰的鳥兒被綁住了雙翼,是絕對不會快樂的,他與生俱來的敏銳天線也就此失效,生不出探索的動力,伸不出探索的腳步。

這樣的孩子不是只有一個「悶」字可形容,而是「暴殄天物」!拋開自己,換一顆腦袋,先進入到孩子本身的「玩」國裡,才有機會偵測到孩子真正的心之所向!


(本文整理自俞國定主持的「魅力學習、看見未來」、彭蕙仙主持的「成功在握」節目內容)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