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線上收聽 廣播節目表 節目精華區 佳音出版 支持佳音 社群網站 下載區 主持人 佳音新聞聯播網 關於佳音 連絡我們 線上客服 設為首頁
線上收聽
經典音樂網 佳音現代音樂網 羅東電台 佳音電台 桃園 FM 104.3

WebApp 說明 app store Google Play
[ ]
RSS L FB
首頁
新聞 節目
讀歷史證真光
-------------------------------
佳音廣播月刊 第 2007-12 期
聖誕頌歌「平安夜」
讀歷史證真光
翩然起舞
歐巴桑信主記
鮮聲來了
初見輕井澤
我從山中來,要往河邊去!
—魏外揚的生命進程

  學歷史的魏外揚,在宣教人物史記研究中,看見造物主上帝的作為。早期宣教士不畏艱苦、前仆後繼的進入華人地區,用各種方式表明祂的愛,同時將文明與科技推進,改變華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

上帝是生命與快樂的泉源

  出生不久,因為戰亂遷徙,魏外揚跟隨父母從福建省福州市來到台灣,從此年年都在台灣過生日,這兒才是他的故鄉。
  小時候家裡進出都是福州人,耳朵聽到的、口中所講的的多是福州話。母親是福州一所教會中學畢業的基督徒,到臺灣後繼續參加教會聚會,也將子女都帶到教會上主日學。因此魏外揚從小接觸教會,中學時受洗,開始對信仰有更多的對話。


  大學時代參加校園團契,到中學團契做學生工作,大四時被選為團契主席,信仰無疑已通過理性與感性的檢驗,沒想到在畢業前夕,他因感情因素離開教會。
  接下來兩年的時間,魏外揚封閉自己,斷絕與教會的關係,一心營造的感情在沒有結果下黯然分手。兩年逃離教會的生活,魏外揚並不快樂,反而因更多接觸社會,看見許多人內心的徬徨苦悶。

  這段時間,從讀聖經的過程裡,體會上帝沒有離棄他,於是重新回到教會。在教會裡,與過去就認識的團契同工湯侃如交往,進而結婚成家。
  「回到教會後,體會除了真理與上帝的保護外,沒有真正的快樂,才深刻體驗上帝是生命的泉源及快樂的秘訣!」魏外揚如此說。


魏外揚與恩師林治平教授。

恩師引領研究宣教史

  魏外揚畢業於師大歷史研究所,目前是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看書買書是最大的樂趣。學生時代喜歡逛牯嶺街舊書店,目前,台灣大學附近的「公館書圈」書店,中西文、繁簡體圖書,一應俱全,成了他最喜歡的地區,經常一逛就是幾個小時,幸好師母尊重支持,只擔心家中藏書氾濫,書房淪陷無路可走。

  他有蒐集書籍版本的嗜好,如世界名著《天路歷程》已經有二十幾種版本,由宣教士寫的《中國人的性格》及歷史名著《人類的故事》也成為他蒐集的目標。

  學歷史的他,大學時代即接觸前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院長林治平教授,林教授鼓勵他蒐集基督教宣教士的資料,並投入教會歷史寫作計畫,把寫作內容轉化成教會的成人主日學課程教材。就這樣在林教授一路引導鼓勵下,加上他一向喜歡蒐集資料、閱讀、研究、寫作,讓他不但進入豐富的領域,也造就他成為華人基督教歷史研究學者之一。林治平教授可說是開拓他心靈與歷史視野的導師。

宣教士活出上帝愛華人的心

  為了紀念英國宣教士馬禮遜來華兩百年,兩岸三地的基督徒學者,共同完成「馬禮遜入華宣教兩百年紀念文集」,並在全球華人聚集的地區舉辦歷史圖片巡迴展,魏外揚教授是其中參與學者之一。

  這項展覽與專輯出版由林治平教授主持,第一站由澳門出發。把展覽首站放在澳門,一方面配合二零零六年在澳門舉行的世界華人福音會議,也紀念從澳門進入中國、奉獻一生給華人並葬在澳門的馬禮遜。這項展覽已分別在台灣、美加、東馬、香港、韓國、西馬、新加坡等地展出。


魏外揚收集的各種天路歷程版本。

  相對於海外華人回應熱烈,台灣地區的反應顯得較為冷淡。重視宣教及宣教歷史的韓國基督徒,看到展覽後反應意外的強烈,讓人印象深刻,同時讓對華人有宣教負擔的韓國人更明瞭華人基督教宣教史。

  「馬禮遜入華宣教兩百年紀念文集」共有七十冊,即三十本論文、二十本傳記、二十本圖畫書,把兩百年來的基督教在華宣教史整理出版,是華人宣教歷史的巨著。

  多年來在良師益友林治平教授的指導與幫助下,參與在具有意義的歷史區塊中,魏外揚透過宣教士對中國、台灣的奉獻,看見了上帝的愛。表示,開始接觸並蒐集資料時,內心的悸動與震撼不亞於第一次看到這些文字與圖片資料的人。

  從馬禮遜開始,來華或來台的宣教士不僅把耶穌基督的福音帶給華人,同時深耕影響華人的社會與文化。他特別推薦讀者可以從林治平教授主編的《馬禮遜入華宣教二百年歷史圖片巡迴展導覽手冊》及文集,略窺兩百年來基督教宣教史的繁盛。


接受主持人林凱沁專訪。

提升華人文化與科學見識

  閱讀基督教在華宣教史的人都知道,來到中國或台灣的宣教士,在所屬的西方國家都是非常優秀的知識份子,擁有良好的家世學問甚至燦爛的前途,當上帝把愛華人的心放在他們裡面時,甘願捨棄榮華富貴,來到語言不通又貧窮落後的地區,只為了傳達上帝的愛,並將愛流通到華人身上。

  宣教士來到華人地區,除了宣教外,同時推動現代化,如:設立醫院、建立學校、破除纏足、反對吸毒、提倡男女平權、鼓吹婦女享有教育權,提升人權與全民教育的思維。許多平民、婦女有機會受教育被栽培,在宣教士設立的學校,教育栽培中國許多優秀的人才。最重要的是,他們將聖經翻譯成中文,讓華人透過聖經認識造物主上帝的愛與奇妙的作為。

  對台灣來說,進入北部的馬偕、進入南部的馬雅各,都是透過醫療傳道,深耕地方及原住民部落,許多在地人受惠,使得所屬的長老教會體系一枝獨秀。

  台灣光復後則是百花齊放,從中國大陸來台的宣教士,積極投入宣教工作,是台灣宣教的黃金期。單從每年舉辦的醫療奉獻獎的得主,早期約有五成以上是宣教士,就能瞭解他們對台灣的貢獻與愛。宣教士引進西方醫療與科學教育,很多台灣基督徒透過醫療教育與行醫,社會地位提升很快。
  台灣第一所盲人重建院、早期對兒童、青少年及加工出口區女工的關懷輔導等的社會關懷工作都是由基督教宣教士開始建立的,影響更多的基督徒投入在:福音戒毒、監獄福音、關懷殘障朋友及弱勢族群伊甸、展望會等社會關懷上。同時透過教育與語言的交流,讓台灣的國際視野提升…,這些都是我們不容忽視的。

處處留下愛的史蹟

  參與在整理史記資料時,魏外揚被宣教士的愛激勵感動。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宣教士與中國人共赴國難,留在南京的傳教士挺身而出,例如華群(Minnie Vautrin)女士在難民區照顧救護中國人民,被譽為「南京大屠殺中的活菩薩」。彰化的蘭大衛醫師為了救治病患,由他的夫人身上割下幾塊皮膚進行移植,這段「切膚之愛」流傳至今。

  「年輕時我熟悉的宣教士只有戴德生,直到林教授引導我進入宣教歷史,逐漸找到豐富的史料,才開拓歷史的視野。越是接近宣教檔案越覺得自己很虧欠,宣教士把生命給華人,我們卻忽略他們的付出與貢獻,他們的見證如同雲彩圍繞激勵我們,成為思念與效法的榜樣。」魏外揚如此說。讀歷史進人生,魏外揚的視野又往前進了一程。


魏外揚全家與百歲高齡的父親合影。

魏外揚小檔案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現為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多年來致力於中國教會史研究,著有《來華宣教士略傳》、《宣教偉人略傳》、《中國教會的使徒行傳》等十餘種宣教士傳記。

( 本文部分整理自林凱沁主持,每週五08:00-09:00播出的「展翅上騰—快樂送到家」節目內容,歡迎收聽。)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