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眼光】「部落Tribe一下」節目獲113年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製播補助
長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專訪原住民女歌手、原住民族權利倡議者Panai巴奈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兩個簡單且日常的問題,對一般人來說,或許在十秒鐘之內就能輕易給出答案,但對於原住民族青年(以下稱原青)來說,卻是找不著答案的「難題」。
根據原民會最新統計,設籍在都會區的原民已佔全國原民比例50.50%,表示從今年六月開始,生活在都會區的原民正式超過原鄉,其中甚至有不少原青已是第三、第四代都市原住民。
對原青來說,在都市生活意味著什麼?是離開母腹即消逝的文化;是成長過程所產生的碰撞;是回答不出「我是誰」的焦慮。
關注原青議題的「部落Tribe一下」節目,邀請了甫獲金曲35「最佳台語專輯獎」的原住民女歌手Panai(巴奈),她不僅是一位藉由歌曲抒發內心感受、表達原民處境的歌手,更是一位透過實際行動和政府對話的原住民族權利倡議者。
人們所認識的Panai,如同精神領袖般,渾身散發著「無所畏懼」的氣場,然而,她其實也曾走過那段被焦慮淹沒的日子。
被時代丟掉的身分
西元1960-1970年代,是原住民族大量前往都市求學與就業的開始,許多原住民族為了維持家計,離鄉背井前往都市尋求工作機會,Panai正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呱呱墜地。
回憶起青澀懵懂的「少女時代」,Panai雖然知道自己是原住民,但過去的家庭氛圍卻不允許她擁抱自己的身分,就連父親也認為「臺語」才有競爭力,決定舉家離開部落,前往臺南打拼。
因此,體內流著卑南族和阿美族血液的Panai,從小說的並非卑南語或阿美語,而是一口流利的臺語。
她感嘆地說,當時整個臺灣社會隱約都在忽視「原住民」,所接收到的資訊,八成都與「同化」原住民相關,重拾自己的身分認同與價值,對年少的她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看見族群文化的價值
在Panai的成長過程中,她被迫離開族群文化,在主流文化中載浮載沉,她坦言,如此「不明白自己的身分」的情況,也曾讓她感到萬分焦慮與煎熬。
1991年,有一群長期離開部落的原青,組成了名叫「原舞者」的舞團,團員們實地進入部落採集、學習歌謠和樂舞,並將所採集之樂舞莊嚴的在舞台上呈現,渴望用身體拼回原住民族不斷流失的文化。而Panai,就是原舞者的其中一員。
在原舞者跳舞的日子裡,Panai有幸學習到不同族群的傳統樂舞,這段時光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她的眼界,使她看見原住民族樂舞背後的文化,Panai形容,那個文化非常浩瀚且偉大,吸引著她更加主動去認識、挖掘。
當原民的深厚文化大量灌溉在Panai的心田,過去那顆種在她心裡的焦慮種子,似乎就隨著文化養分越來越多而被治癒了。
文化消逝產生的身分認同
近年來,「身分認同」幾乎可以算是原青最常討論的議題之一,談到這可大可小的議題,Panai嚴肅地說:「認同」是非常危險的兩個字。
根據Panai的觀察,她發現「認同」本身是一個「假議題」,若你生來就是原住民族,這浩瀚的文化就已在你的血液中流淌;若你足夠了解族群文化,就不會產生「認同」的問題。之所以會產生疑惑,正是因為文化的消逝和滅亡,直白地說,就是文化「壞掉了」。
因著權力結構、法律規定等問題,導致現代原住民族無法以傳統的方式生活,Panai深深地渴望,在這個文化「壞掉」的時代,原住民族可以回到土地裡,透過狩獵、採集等方式,一步步把文化、把祖先們的智慧「活回來」。
你可以選擇當一個什麼樣的人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身處在現代的原青們,好像只能被動地與「母體文化」漸行漸遠,內心慌張、迷惘,卻沒有能力改變環境。
Panai以「過來人」的身分,溫柔地鼓勵原青們:你會感到焦慮,只是因為你還沒有機會認識它──那在我們身後、超乎你所能想像的強大文化。不要太焦慮,因為你已站在這偉大的文化之上,你生來就擁有這些珍貴的寶藏。
「按照自己的步伐,為自己做出選擇」這是Panai的提醒,或許我們沒辦法憑一己之力改變整個環境,但我們可以為自己做出所有決定,選擇當一個什麼樣的人,勇敢地在專屬於你的時間表中,努力長出自己所喜歡的樣子。
(文:林馨妤。林馨妤主持的「部落Tribe一下」節目,每週四16:05-17:00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