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弱、滿頭銀髮的「私立體惠育幼院」創辦人兼院長湯樂誦,50年來收容超過四百位弱勢孩童。她因對社會貢獻卓著,與李鍾桂、紀政等人獲頒第一屆全國十大傑出女青年獎,她的愛心善行、服務社會、對基督信仰堅定的言行,成為多人學習的典範與蒙福的管道。
****
湯樂誦,空軍子弟,從台大醫院附設的護理高職畢業後,在醫院從事護理工作。後來嫁給也在空軍服務的先生羅義人,並育有兩男兩女。1960年某天,湯樂誦接孩子回家時,發現兩個兒子竟坐在托兒所的化糞池邊沒人管,當下全身冒冷汗,幾經思考後決定放棄工作回家照顧孩子,並成立體微托兒所貼補家用。
某天上班途中,她看見路邊有兩個幼童睡在地上,旁邊蹲著一位老人,就上前關懷。原來媳婦出門工作,阿公就把孫子帶在身邊照顧,一邊還得替餐廳洗碗。
「你可以把孩子送到托兒所讓我來照顧。」湯樂誦說服阿公,阿公卻說:「沒有錢,沒法度啦!」心慈的湯樂誦在「只不過多兩雙吃飯的筷子」的意念下,願意免費照顧這兩個小孩。
陸續有人因為養不起孩子,抱來請她收容;有的是窮苦人家不要的,也有三軍遺眷。她就把開托兒所賺來的錢撫養這些孩子。1963年,為了獲得行政機關的承認及更多的資源幫助,正式立案為財團法人私立體惠育幼院。
孩子很快增加到六十幾人,房東嫌孩子多又吵,要他們搬家,他們也因為地方不夠用,十年間換了四個地方。她想盡辦法讓孩子有吃有住,然而沈重的負擔使湯樂誦幾乎透不過氣來。
那時候大家都窮,無法幫助他們,於是她到眷村去收集多餘的米糧,向市場菜販要來剩餘的菜葉,晚上也帶孩子拿著社會局冬令救濟的紅羽毛,到西門町和中央酒店門口販賣;孩子長大沒有衣服可穿,她就到殯儀館去討一些要扔掉的輓聯布,染黑後製成衣服給孩子穿…,或晚上到醫院當特別護士,把賺來的錢當作員工薪水…。
****
1969年,房東要收回房子蓋大樓,她著急孩子沒有落腳的地方。這件事情被關懷的媒體採訪報導,披露在海外版的華人報紙上,卻引起一個人的注意。
高中時信耶穌基督的她過去曾在台北靈糧堂聚會。某天應同學邀請參加一個查經聚會,竟在聚會後,奇妙地輾轉接獲一個給她的信封。原來住在美國的監察委員柴峰看見這篇報導後,寫了一封信託友人帶回台灣,表示她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七段,有一間平房可供體惠無償使用。
神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孩子終於有住的地方。他們從通化街搬到現址,房子狹小老舊,環境卻清幽無比,後面有潺潺的磺溪圍繞,兩旁是青草綠地(天母公園),如同《聖經》詩篇23篇所說的「青草地溪水旁」。
竹籬笆混泥土搭建的二十幾坪房子,如何擠下45個孩子?他們讓男孩打地舖、女孩睡通鋪,外面搭棚子當廚房,晴天在外吃飯、雨天就擠在室內地板上。一間盥洗室提供給女孩使用,男孩就到屋後的磺溪盥洗。湯院長的二公子羅競知牧師提到,磺溪是他們的澡堂也是游泳池。夏天時孩子們最愛的就是泡在磺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