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理論仍然衝突不斷
多國籍企業為實踐企業社會責任所採取的行動,外界看來有雙贏之舉,也有為了掩飾營利動機或純為公關目的偽善行為,甚至有僅表面作文章,非真心關注如何回饋社會。
反對企業社會責任者,認為此理念違反資本主義運作機制,是錯誤的分析。即便如此,經理人仍不得為所欲為,需受企業倫理的限制。如果企業做善事只為了裝飾門面,還不如依法繳稅實在些。資本主義市場仍須政府介入,制訂各樣關於企業活動的規範,使企業經理人就其行為負責。
其立論基礎在於企業不應該試圖攬下政府該做的事,就如同政府不應該從事營利行為。政府與企業存在的目標應該有所不同。更何況倘若企業經理人專心履行其對企業所有人的責任,並按照法令與企業倫理規範行事,通常就會對社會大眾有好處。
換言之,政府才是大眾利益的適當護衛者,因為政府向所有公民負責。由選舉產生的政治人物,應該做好份內工作,為監管者設立目標、處理外部性問題、調解不同利益的衝突、符合社會正義的需求、課徵稅賦以提供公共財、分配資源等。
創造獲利與社會責任雙贏局面
然而,彼得杜拉克在二十一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中說:「新的社會、人口結構、經濟上的新現實,並不是政府可以處理的議題,也不是自由市場、經濟理論、或經濟政策可以應付的問題。這些問題只有透過管理,由知識工作者、專業人士和經營者才能處理和解決。」
另外,他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提到:「企業主管老愛把『我們有責任為股東賺錢』這句話放在嘴邊。但是至少對上市公司而言,股東總是可以賣掉手上的股票,社會卻無法擺脫企業。如果企業無法獲得足夠的利潤,社會就必須承擔虧損,如果企業無法成功地創新與成長,社會也必須忍受匱乏。」
政府與企業雖各有其目標--保護大眾利益與獲利,理想的狀態是各盡其責,天下太平。然而世界上畢竟沒有完美萬能的政府與永遠賺錢的企業。因此,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內容與執行結果,雖不斷引起爭議,卻讓富可敵國的多國籍企業無可推諉。
(請收聽李佳珍製作主持的節目:「未來大觀園」、「趨勢最前線」每週三、五08:00-09:00播出、「打開世界的窗」每週六09:05-10:00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