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藝文】
大疫之年的紀錄之書
奶奶準備了愛心餐籃。我問她,我們家的食物不多,為什麼還要送給別人?她笑著回答:「新冠肺炎大流行,有人連吃上一餐都難。何況也可能有人會放東西進去呀!」她唸出餐籃上的字卡內容:
「需要就帶走,多的請留下。」
………
我喜歡幫奶奶收回餐籃,它有時候很重,有時候很輕;但即使是空的,我知道裡面一定裝著些什麼。
∼∼《改變,世界不一樣了》
由於氣候變遷、經濟成長、社會平權、貧富差距等難題如重兵壓境,2015年,聯合國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含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促進性別平權等17項 SDGs 目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身為世界公民,如何引導孩子認識、理解SDGs的重要性和思考可行的具體行動,並且能在生活中實踐?透過精選的優質繪本進行共讀與討論,是一個可行的路徑。
而一本既能展現多元文化,又能反應時事議題的繪本,如何在概念陳述上不至於過於沉重,又在藝術表達上貼切到位,特別是當文字與插圖分別由兩位創作者各司其職,如果不是彼此對文字敘事與圖像語言都有熟捻的掌握與相當程度的素養,作品讓人在閱讀節奏順暢外也留有餘韻,要在目前眾多的繪本出版品中脫穎而出,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改變,世界不一樣了》書腰上寫著「大疫之年的紀錄之書」,再看看兩位知名的作者:由新聞系背景出身擅長洞觀社會角落,從中發掘孩童生活題材的周姚萍老師,與臺灣首位獲選義大利波隆那拉加茲獎的孫心瑜老師攜手合作,文字敘述貼近孩童視角與生活情境,加上繪者在圖像處理上,帶給人片刻回放的影像能力,讓這本字數量(以繪本而言)不算少的作品,不僅用字精煉地呈現近年來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各地孩子的生活狀況,也在圖像上展現了它獨有的氣質與溫度。在此以在義大利那不勒斯的故事舉例說明——
承接孩童視角的文字敘述畫面,是鉛筆素描般溫潤淡雅的筆觸。你會看見一對戴著口罩的祖孫站在暗灰階的陽台上,唯一擁有色彩的是籃子與食糧——是分享、也是生命的饋贈;接下來的頁面,將視角由上方轉換到下方的巷弄轉角,色彩在施與受之間串連流動。那位接受幫助飽餐一頓的男士,正以悠揚的歌聲回饋著,讓原本應該無生息的空間頓時充滿樂章,作者彷彿藉著這個浪漫民族的熱情與天性,在讀者們的心中提醒著:再怎麼困難的景況,也千萬別忘記--陽光、島嶼還有上天的贈予……
《改變,世界不一樣了》的靈感來源是作者周姚萍老師在2021年台灣面對疫情嚴峻的時刻,某一天由一則電視新聞吸引她的注意,記者報導馬來西亞疫情嚴峻,全國封鎖無限期延長,許多人失去工作,生活陷入困頓,民間因此發起掛白旗運動;不同於「投降」之意,白旗所傳遞的是「這個家庭需要幫助」的訊息,並往往因此湧入物資等溫暖的協助。在那一刻,她忍不住想,掛起白旗的家,孩子承受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於是決定創作一本繪本,呈現新冠肺炎疫情下,世界各地孩子們的生活樣貌?周老師以新聞訓練的嚴謹態度,收集了十六個發生在世界各地:義大利、美國、法國、英國、日本、巴西、台灣……等不同國家孩子的故事,以他們的眼光來看待疫情。每一頁雖有著不為人知的的艱辛與難處,但也訴說著人們彼此間的牽繫與思念,書中除了聚焦人際關係外,也巧妙地擴張了生態自然的處境。
最後不得不讚賞這本書前後蝴蝶頁的設計,都見著創作者與編輯的用心,由介紹台灣人民生活開始,故事結束在台灣的街景樣貌。前蝴蝶頁顯示疫情期間的如常—生活總是要過,只是方式改變,如:孩子的學習由實體改成線上。後蝴蝶頁在一片灰暗的街景中,似乎也透漏著某種訊息,即使疫情還在過程中(如防疫期間許多商家營業暫停、外送單位的蓬勃興起……),繪者孫心瑜老師特別放在頁面右上角的描繪:作為預告一日結束的霞光,似乎告訴我們:什麼叫做「回轉像小孩子」——就是回到像小孩生命初期發自良善的眼光,因他們總會帶著我們接近柔軟、望向希望。
(整理:歐玲瀞。本文整理自歐玲瀞主持的「藝文生活家」節目,每週三20:00-21:00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