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眼光】「生活家一筆」節目獲113年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製播補助
數位時代下的育兒挑戰:社會情緒發展與親子共讀的重要性
專訪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
在這個數位時代下,3C產品取得容易,也能幫助父母更輕鬆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不過教養孩子有這麼簡單嗎?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是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能力發展。這次很榮幸邀請到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分享她在幼教領域多年的經驗與看法。
涂妙如副教授曾擔任幼兒園園長、幼兒園教師,擁有豐富的幼教現場經驗,主要研究的領域包含幼兒的社會情緒發展、情緒教育、親子關係以及親子共讀。因此,想了解在不同時代下,孩子的能力發展現況,以及數位時代下應學習的互動模式。
3C育兒的現況,缺少了互動
現代社會中大多以小家庭、父母雙薪為主,工時長、壓力大,每天忙碌下來,累積的疲憊讓家長很難擠出多餘的心力去安撫孩子,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孩子。所以使用3C育兒的時間就增加了,不僅限於手機、平板,看電視也屬於3C育兒的一環。這樣一來,卻犧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看似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但是螢幕並不會給孩子情緒反饋,漸漸地孩子無法學習到情緒覺察的能力,不能透過和父母互動,學習表達的能力,產生情感連結……所以當孩子需求沒有被滿足時,仍會透過哭鬧來獲得父母的回應。
其實3C育兒本身不完全是錯的,適當地使用,能夠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刺激,如播放音樂跳律動、查詢生活資訊等,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也給予積極的回饋,讓孩子透過互動學習的方式,發展出感官知覺、與人互動等基本能力。
涂妙如副教授說「0~6歲是社會情緒發展的重要時期」,需要時間慢慢養成這方面的能力。所以,在數位時代追求快節奏的環境中,提醒家長們切勿過於急躁,依循孩子的速度、提供孩子學習的機會。
優先次序,享受親子共讀的愉悅時光
在這個追求快的時代下,每個人都好像被追著跑,很難靜下來好好地去做一件事,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也被切割、分散,所以涂妙如副教授提到「友善育兒的家庭政策:每日工作時間7+1」,希望針對育有年紀較小孩子的父母,工作職場可以提供提早一小時下班的福利措施,讓家長可以早一點接回孩子、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同時也能將父母這個角色安排出優先順序,專注在無可被取代的角色、了解到為人父母是人生中相當有意義的職責,營造幸福的家庭時間。
這些年愈來愈提倡親子共讀,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增加親子互動。但是成人和兒童的閱讀方式和節奏不同,成人認得字,會專注於閱讀故事文字,而小孩不認得字,以看圖為主,這情形會讓親子共讀的節奏不一致,進而產生孩子好像急著翻書頁的現象;又或是家長故事說著說著,變成在說教,孩子不願意聽,那麼親子共讀的成效就不太理想。
妙如副教授建議,家長說故事前,可以讓孩子先翻閱圖書,透過圖畫,了解大概故事後,家長再進行文字內容的故事細節補充,用圖加文的方式,培養孩子的閱讀素養。同時,在說故事時,透過示範和引導,表達書本想說的話和情緒,用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孩子有主動覺察的機會、給予滿滿的情緒價值,產生情感連結,也不影響親子共讀的愉快心情。
透過共讀,能夠讓親子有更多溝通的機會,在對話的過程中,從孩子的語言來理解他們的世界,看待事物單純的眼光,使父母也藉此找回童心。此外,也能於用餐時多和孩子聊天對話,累積親子共同的話題。最後,涂妙如副教授邀請父母多多善用圖書館資源,像是嬰幼兒閱讀專區,常帶孩子到圖書館看書、借書、聽故事,如果不知道怎麼選書也可以參考「親子共讀推薦書單」,根據孩子年齡發展選擇合適的圖書。
數位時代下給有興趣成為幼教老師的小建議
現今取得資訊的媒介非常多元且方便,所以幼兒老師們在選擇教材時,應該要更小心地篩選,考量適不適合孩子觀看,以及帶來的效果是否符合教學的目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孩子們的肖像權。
妙如副教授指出,因應政府增設非營利幼兒園、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幼兒園需才殷切,鼓勵愛小孩,並接受專業課程培訓的幼兒教保人才投身幼教領域,享受和孩子共學、同玩的愉悅時光。
(整理:賴瑀姍。本文整理自劉容襄主持的「生活家一筆」節目,每週一17:00-18:00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