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書寫新住民的故事】「美麗新世界」節目由內政部移民署申請新住民發展基金補助廣告
一段從動盪到穩定的移民旅程
《美麗新世界》專訪禤美恩
在台灣的多元文化拼圖中,新住民的故事宛如一道亮麗的色彩。他們帶著不同的語言、文化與背景來到這片土地,成為這道「台灣料理」中不可或缺的調味料,為我們的社會增添了豐富的滋味與溫度。
佳音廣播電台最新節目《美麗新世界》致力於挖掘並分享這些動人的故事,為聽眾打開一扇理解與同理的窗口。
新節目首播,關注新住民議題
《美麗新世界》是一檔以新住民、新移民及新二代為主題的專題節目,希望通過深入的故事分享與實用資訊的提供,連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促進社會包容。本期節目首播的重點,聚焦於一位特殊的來賓——來自印尼的禤美恩牧師。他的生命經歷橫跨兩地,從印尼的動盪歲月到台灣的穩定生活,從中展現出文化融合與身份認同的複雜與美好。
聊到禤美恩,彷彿帶領我們回到1998年的印尼排華事件。當時年僅13歲的她,隨著家人迅速搬遷到台灣,開始了全新的生活。來台之初,他面臨語言、文化與社會適應的重重挑戰。然而,這段旅程也讓他深刻體會到信仰與社群的力量。透過信仰的支撐,他在短時間內重新建立了社交網絡,逐步融入台灣社會。多年後,他不僅扎根於這片土地,更用自己的經歷去幫助其他有相同處境的新住民,成為新移民社群的重要力量。
從差異到理解:文化交融的日常故事
禤美恩在節目中提到,印尼與台灣的文化差異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例如,飲食習慣上的差異讓他從小就學會適應不同的文化需求:印尼穆斯林同胞對於豬肉的禁忌,影響了市場分區、餐具使用等生活細節;而宗教節日的慶祝方式不同,也讓他深刻體會到文化交融的挑戰與美麗。
她進一步分享,在印尼時,身為華人,他們雖與當地社群相處和諧,但仍會因身份而感受到某種「被區隔」的微妙。搬到台灣後,他發現這樣的挑戰並未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層次的身份認同問題。然而,他選擇以開放的態度迎接這些挑戰,用自己的故事告訴大家:差異並不是阻隔我們的牆,而是促進理解的橋梁。
從困難到希望:信仰與助人的力量
移居台灣後,禤美恩選擇以信仰為橋樑,協助其他新住民適應生活。他提到,作為一名台北靈糧堂印尼牧區的主責牧師,他透過社群媒體及線上平台,連結那些因疫情或語言障礙而感到孤單的新住民。透過分享信仰的力量,他幫助許多在台灣的印尼移工與新住民建立支持系統,找到生命的慰藉與生活的方向。
用同理打破種族差異的高牆
禤美恩坦言,其實自己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特別喜歡獨處。然而,從過去經歷排華事件的動盪,到初來台灣面對語言、文化與社會適應的種種挑戰,這一路不僅讓她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也讓她更願意與人建立連結。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如此內向的禤美恩,如今每週都要站在講台上分享,並與超過200人互動。
在這過程中,禤美恩深刻體會到,自我認同與接納,是同理他人的基礎。她提到,身邊有些朋友因為擔心與來自不同地方或生活困難的人接觸時,可能會無意中冒犯對方,因而畏縮不前。對此,禤美恩表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挑戰與困難,只要願意站在對方的立場,帶著同理去關懷,就會發現,伸出援手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
或許,生命中的挑戰,不僅會成為我們自己的祝福,也能成為他人的祝福。在面對與我們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新住民時,禤美恩鼓勵我們以同理為出發點,感受彼此的文化差異,體會不同的風情,攜手打破隔閡,共創更和諧的社會。
(「美麗新世界」由內政部移民署新住民發展基金會與財團法人佳音廣播電台共同製作。本文整理自李維真主持的「美麗新世界」,每週六12:00-13:000播出)
|